青山村吧,我感觉这个小渔村挺神奇的,本来没兴趣的,现在我也想去看看,有同行的没?”
“有有有,组团啊!”
“算我一个!”
“也算上我!”
……
除了这些热议的网民之外,国内外一些考古人士也注意到了这个消息,纷纷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一时之间,青山村在这股热潮下,又迎接了更多的游客。
这还是没将古老在这的消息放出去,不然引起的轰动性肯定会更为广泛。
但即便如此,赵大宝也很开心了,看着青山村一天比一天热闹,他也就暂时不怎么为村子担心了。
毕竟,这座秦朝的古墓群如此庞大,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挖掘完毕的。
如此,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肯定能时不时的冒出一些相关的话题,比如挖掘出什么新奇的文物,又如墓主的身份猜想……
总而言之,有话题就有热度,方便推广与运营,能持续不断的向广大群众宣传青山村,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村民的收入也会‘咻咻咻’的往上涨。。
良性发展!
当然,热度过高也有坏处。
这不,纵然市镇领导安排了不少人员轮流驻扎于此守护古墓群,但还是吸引了很多倒斗人士铤而走险前来盗墓。
各种手段都有,简直防不胜防。
好在守护人员都很尽职,没有让那些盗墓贼得逞。
日子一天天过去,赵大宝也没乱跑,在陪伴家人之余,就跟古老学考古,诸般知识,都在增长。
如果现在再让他鉴别一件古董,他已经可以鉴别一二,而不再是睁眼瞎,只会胡说八道了。
这天赵大宝一如往常,正跟着古老等考古队的人挖掘秦朝古墓,突然,汤屿镇成熟美妇招商局局长罗美霞来电话,让他过去一趟。
他还以为是女神之泪的事儿,不过赶过去见了罗美霞之后,他才知道与女神之泪毫无关系,而是另外一桩能挣钱的好差事。
“哈哈,美霞姐,你这个点子真不错,我感觉这事儿能成!”
456章 竹雕生意!
赵大宝眼睛发光,神情颇为兴奋。
汤屿镇很久以来,虽说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小乡镇,但也有一些其他的民间手艺工匠。
其中,就有竹雕!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
华夏的竹雕艺术源远流长,学术界与考古界一直认为,远在纸墨笔砚发明之前,汉族先民们就已经学会用刀在竹子上刻字记事。
这种最原始的竹雕,应该先于甲骨文。
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而所谓竹刻记事,最初刻的仅仅是符号。
远古时期,华夏中原与北方地区不生竹子,便用兽骨来刻写,而南方盛产竹子,就将符号或文字刻在竹制品上了。
但是竹制品很难保存,比不上兽骨,经过漫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有幸看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遗物,却很难再见当时的竹雕作品了。
不过,根据古代文献上的记载,华夏竹雕艺术的源头,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汤屿镇境内,还有一些传承下来的竹雕艺人,只不过这些人年纪都是不小了。
至于年轻人,都不愿学习。
原因也简单,由于销售渠道限制等原因,那些竹雕作品很难销售掉,劳动却没有回报,自然没人乐意学。
毕竟,谁都要生活。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当地竹雕这门艺术,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文化传承这事肯定是镇府所关注的,只是一直以来都没想到什么好办法。
但前不久,罗美霞关注到青山村发现秦朝古墓群一事,更注意到其中还挖掘出了秦朝记事的竹简。
这不,受此事激发,她脑海中一道灵光突然闪过,就想起了镇内那些竹雕艺人。
那些竹雕作品难有销路,主要原因是没有人欣赏,镇内大多是乡下人,哪有那种艺术熏陶,自然也不会消费。
可去青山村的游客却不一样!
凡是能出去旅游的人,经济基础应该都还行,相对来说,艺术鉴赏能力总比乡下人强,购买竹雕的意愿或许不会差。
因此,罗美霞才找来赵大宝,商量一下,是否可以将镇内竹雕艺人的竹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