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我真是大昏君 > 第299章 无题

第299章 无题

常州府无锡县召来了女医杨涵易入太医院,由她给妃嫔进行例诊。

在明代,民间精通医术的妇女渐多,皇帝规定由衙门选取其中佼佼者,到司仪监御医处会选,选中的入官册,以备召用,许多民间女医都以此为荣。

尽管女医因为性别的原因,哪朝哪代都不可或缺,但历史上真正出名的却并不多。

其中留名于史书的大概有四位,分别是晋代的鲍姑、西汉的义妁、宋代的张小娘子和明朝的谈允贤。

而女医杨涵易则是谈允贤的后代,既学到了谈家的祖传医术,又对曾曾曾(也算不清了)祖母谈允贤所著的《女医杂言》颇有研究,在江南很有声名。

朱由校召杨涵易进京入太医院,却并没有把她作为皇家的私人医生。

一来是怕业务量太少,耽误了杨涵易的医学长进;其次则是将其作为提高女人社会地位的标榜,走出解放妇女的第一步。

为此,朱由校不仅保持了宫廷中的女医制度,还在京师为杨涵易设立医馆,并命其广招学徒,既做到了悬壶济世,又能培养更多的民间女医。

在现代,妇产科有男大夫一点也不奇怪。即便如此,还有很多女患者不愿让男医生接诊呢!

在古代有“男女大防”这层阻碍,许多女患者,就更是羞于请男医诊治,因此延误病情是常有的事情。

而朱由校从女医作为突破口,除了培养更多的女医护,救治更多的女患者,还有建立野战医院,组建随军女医护兵的打算。

培养男医护兵,伴随一线部队冲锋陷阵,这已经是开始实施的措施。

但朱由校觉得,妇女更适合干这个。哪怕不是在前线,在后方的医院救治护理,也很不错。

可惜,没人知道皇帝的长远谋划,可能也无人理解什么提高妇女地位,什么让妇女走出家门。

在很多时候,朱由校都是孤独的。尽管已习以为常,但那种感觉真的不是太好。

当呼喝着“辽东大捷,斩首数千”的信使纵马奔过京师街头,当王体乾又屁颠屁颠地跑来抢先报喜时,朱由校终于一扫郁闷,离座而起。

这是超过广宁之战的大捷,辽镇官兵在城下共获得首级三千多级,死在壕沟外面,再加上被抢走的尸体,估计也有三千左右。

这还只是当场被打死的,被炸伤打伤的呢,怕是有一多半会不治死亡。

或早或晚死去的敌人,总数按少了算,恐怕将近一万。这其中有蒙古人,有汉兵,真夷按四五千死亡计算,应该是靠谱的。

一旗万把人,这等于报销了一半,老奴该心痛得哇哇哭了吧?

还有建奴的大头目,据在城下俘虏的包衣和汉兵供述,老奴的第十子德格类被打死是确定无疑的了。

至于另一个大头目,熊廷弼的奏疏上没敢确定。看旗号是莽古尔泰,是死是伤不好判断。

没关系,一个一个地都特么干掉,让老奴断子绝孙,这是朱由校的终极目标,与平辽也是一样的结果。

再次战胜东虏,不仅仅是鼓舞人心,更是推进改革的动力。皇帝没御驾亲征,可谁的功劳他也能沾一份儿。

没有皇帝的英明神武、知人善任、大力支持,哪来的将领忠诚,哪来的将士效命,哪来的接连胜利?

从努尔哈赤起兵叛明,明军屡战屡败,已失大半辽东;但令人丧气的颓势,却在皇帝即位后被扭转,你能说不是皇帝的功劳?

不信你去扫听扫听,辽镇的熊廷弼,东江的毛文龙,哪个不得充满崇敬地说一句“万岁圣明”?

这就是推动改革的底气,就象张居正重用戚继光,在军事外交上励精图治,以此提高自己的威望是一个道理。

“待首级送到,再筑京观。”朱由校看过捷报,很快就作出了决定,“朕要去太庙献俘,仪式要隆重;清明节,朕还要亲去忠烈祠致祭,文武百官、京中勋贵随行。”

王体乾喜色满脸,好象比皇帝还高兴,听着吩咐连连答应。

朱由校沉吟着,觉得还有些意犹未尽。想了一会儿,对王体乾问道:“王伴,去查查,京师有多少户人家?”

王体乾大约猜出朱由校的意思,答应着便要转身告退。

“等等。”朱由校又改了主意,摸着下巴思索半晌,说道:“算了,每户发钱太麻烦,花费也太多。从内库拿两万两银子,全买酒,贴上‘御赐祝捷酒’的红纸,送到京师各家酒楼,让人免费喝,喝完为止。”

“皇爷施恩万民,古之明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