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养了这些孩子。能够给孩子们一个家,一口吃的,也是件好事。
耿秋把他们一家子扔在了北县回水镇的新家,准备把这儿交给曾大山管理。经过三叔等人一个月时间的先锋工作,这里也盖起了和余家一样的三栋小屋,各五间。一栋曾大山一家住下了,另一栋,则是耿秋来的时间可以住一下,或者三叔他们来也可以住,多的那栋也是当仓库用的。
同时耿秋也在北县找了两户佃农,给他们各自盖了三间小屋,两家人口都不少,中青少幼皆有,能干活的人手不少。这两家都是家里无田无地无桓产,找零工的人家,三餐不继衣不敝体,穷得很。一听说有地方住,有田种,还先提供饭食种子等,这两家人恨不得把耿秋当神仙呢。
要不是因为家境地位太低,耿秋完全可以把这两家人买下来。家里只有个秀才,是不能用这么多下人的,按照规定最多只能用一人。这样的人家,又有曾大山在一边看着,完全不怕他们搞出什么花样来。
三叔三婶与曾大山也算是旧相识,见了面,一时感概万分,有说不完的话。
因为多出了曾家七口再加两户佃农,这里余下的一点粮食不够了,耿秋特意买了三百斤粗粮和一些日用品过来。如此就把手头上的最后一点儿积蓄花光了。还好曾家这一大家子人,带来了好几大包衣服与被褥等用品,不需要他重新添制。要不然,他得去找余明仪支一个月的月银来应付了。
趁着耿秋分发物品交代两户佃农时,曾大山也从三叔口里得知了他们如今的家境与状况,虽然他也阿昊见了面,但这些事也没有细谈过。阿昊上学很忙,还是带了口信令耿秋去书院找他,然后再把曾大山交给耿秋带回来。所以曾大山还以为,耿秋和阿昊手头有不少银子呢。现在知道,耿秋一个月不过赚三两月银,他当即拉过耿秋,悄悄的说:“秋哥,我手头还有银子,不用担心没银子花,可别让昊公子和小爷们省着。”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