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他话未说完,忽然有人"嗤"地一笑,大声道:"我说老温,你在这扯球淡?你不看看人家二位都是世外高人,谈的也都是仙家佛门的高论,你这刚识得几个字的穷酸腐儒,跟着瞎掺和啥?偏还厚着脸皮啰嗦个没完,赶紧回来跟哥哥挤一挤歇口气得了......呵呵,留神牛吹大了下不了台--还把膀子上的伤口吹爆了!"这话一出口,众人不用看,自然都知道是那吴良所说。旁边诸人大都跟着笑出声来,只有桃花煞没笑,反倒白了吴良一眼,小声嗔道:"吴千户,你少说两句吧,怎老跟温公子过不去?"
吴良呵呵笑着,道:"桃花姑娘你有所不知,这酸丁得空就爱显摆,却偏偏总是丢丑,末将这是为他好呢!"
温九也不以为意,只微微一笑,接着道:"吴兄提醒得好,小生便直言不讳了--自汉唐以来,三教可谓并驾齐驱,但教义宗旨有所不同,修身之法也各有千秋!据小生浅见,我儒家主修性,讲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子曰"不知生焉知死",便是这个道理--且不谈此,而小生方才闻听师太和真人一番辩论,若有所感,不由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实谢真人能赐小生宝时,与二位当世高人交流一番,缪谈浅见,如有不对,先请妄语之罪。"说完又扶着左肩,对陶仲文和无名师太分别躬身为礼。
陶仲文微微颌首,道:"先生不必自谦,请直抒高见。"
温九眉头一抬,朗声道:"好!小生主要想谈道家和佛门修行之别。"
此言一出,众人不由皆皱眉看他。朱魄隆心道:这酸秀才看似挺精明剔透的一个人,此时难道是昏了头?竟敢捡这般情势,在这二位跟前班门弄斧......不知是胆子奇大还是心中另藏玄机?
温九顿了顿,看看陶仲文与无名师太皆没什么表情,便眉飞色舞道:"据小生浅见,自上古圣人设教宗化愚顽以来,释道二家,无论启智存德,还是济世行善,乃至忠君爱国上,历朝历代,皆难分轩辕。是非上下,自古也无定论,皆是见仁见智。既然如此,小生便斗胆一谈二家之一点不同--窃以为,释家主修来世业报,终而正果成佛,道家主修今生福寿,至而不老成仙。正因目的不同,修为行世之法,自然大相径庭,似乎不必相互指责。再者,我之华夏江山,曾数次失于异族,幸而我大明复得,为使江山永固,百姓福祉,天下再无战乱,不仅文武臣子要清廉公正,更需国君励精图治,耗费心血。因此,为使我主龙体康健,益寿延年,真人宁冒天下之大不讳而炼丹,可能确有不当之处,但也是为了助主救国。比起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来说,区区"元性纯红丹"之取材法,正合损有余而补不足之道。因此,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而真人忠君爱国之心,端是感人肺腑,大勇大巧神技,必将万古流芳!师太一看便有大德大智,即便不念旧谊,不加援助,也应略体真人之苦心才是,不想却以离德叛道、堕入魔道之语责之,以形神皆灭、万劫不复之言咒之--岂非咄咄怪事焉?"
温九一席话说完,登时博得众道姑、道士的齐声喝彩,尤其道慧、道贤更是喜融融地齐口赞道:"没想到温公子文文弱弱,却是见识高博呢!"
温九闻言眉毛一扬,躬身表谢,接着侧脸扫了无名师太三人一眼,见师太垂睑低眉,双手合十不发一言,朱魄隆怒瞪于他。温九皆毫不在意,突见那跪在地上妹瑶,面无表情地盯着他,忽森然一笑。
温九俊脸微微一白,复又满面笑容,转头看向对他大为和善的道慧、道贤等道姑,谦然道:"小生是实话实说,怎敢称得上见识高博?只愿真人和众仙姑不怪小生班门弄斧,小生已感激不尽了!"说罢,他抬头瞟了陶仲文一眼。
陶仲文好似全没听到这一番高论,显得十分淡定,但嘴角流露出一抹不易觉察的笑意,却不知是赞许还是讥笑。然后他突然转身踱步而去。
但见陶仲文此态,众人都感莫深高测。温九虽仍然强自镇定,但却遮不住俊脸一阵红一阵白,只好装作擦汗自解。吴良一边捂嘴偷乐,一边朝桃花煞轻声道:"桃花姑娘,我方才说的如何?"桃花煞白了他一眼,看看温九的模样,不禁也轻咳一声,抬手掩住樱口。
这时,陶仲文却又踱回,面向无名师太,忽和颜悦色地道:"二十年前元节师兄驾鹤飞升之日,小弟幸而随伺在侧,师太可知师兄最后之言否?"
无名师太不由长眉一动,安详答道:"阿弥陀佛,老尼俗家拙夫,原是温厚良善之人,其天资过人,为紫府翘楚,原本说定,我夫妻合籍双修,内循天道,外助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