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警花追我到元朝 > 第971、972节 下诏西征…唐军出塞

第971、972节 下诏西征…唐军出塞

一套四合院四户新宅,总有二十万户啊。可长安百姓回迁者,只有三万七千户,这剩下的十几万宅子,具体该如何安置?这么大的事,臣等不敢自专,还请陛下定下章程。”

“此事,皇后早有条陈。”李洛看向崔秀宁,“梓童,此事还是你来主持吧。”

李洛对于这些事不太上心,听到数字他就有些无感。

崔秀宁从龙案上拿过一本册子,打开看了一眼,侃侃说道:

“多余的新宅院,只卖一半给市场,谁买都成。但是,一户人家,只能买一户。任何人,不得买两户。如果谁家人口太多,可以买整套四合院。不能谁有钱就能不限制的买。京师的宅子和土地太金贵,一定要严格管控。”

“长安城,不但是皇家的,是你们的,也是天下人的长安。长安城不能成为富商和大户之城,不能出现富商和大户买下几套四合院的事。就是再有钱,也要限购。”

“价格么,下宅两百元,中宅四百余,上宅五百元。买整套四合院的,必须家庭人口超过十五人,不算仆人。嗯,就拿出九万户新宅出售。”

“买宅子的人,也可以再转卖。但是,买二手宅子的人,同样要限购。”

“剩下的七万多户新宅,不出售,留给朝廷用来计划安置。这种宅子,叫公房,居住者没有专卖权。”

群臣听到这里,都是竖起耳朵。出售九万户,那可是两三千万的收入啊,这就一下子把修建长安的钱赚回来了。

还有七万多户是公房安置,这就更让人关心了。虽然朝臣们都在皇城区分到了府邸宅院,但外城区的民宅分配,他们仍然高度关心。

崔秀宁继续道:“大唐普通百姓,一年总收,平均不到三十银圆。就是说,普通百姓十年不吃不喝,也未必买的起京师一户宅。”

“中下级的士,无论文士武士,还是理士匠士医士艺士,收入也不高,他们的收入,也需要多年不喝不喝才能买得起京师的宅子。”

“可是京师,却不能没有这些中下级的士子们。没有他们效力,京师就不像个天子之城了。那怎么办呢?就公房安置。宅子分给他们住,但宅子的所有权,还是朝廷。”

“符合公房安置的士,离开京师就收回使用权,让给调入京师的人住。”

“那么,那些人符合公房安置呢?”

崔秀宁看到大臣们有些紧张的神色,不疾不徐的说道:

“第一,京师从十品以上文武官吏及其家属。”

“第二,功名丁等以上的在京匠士、理士、医士、艺士,道士。还有,那就是烈士家属。”

“公房可以一直住,到了一定年限,也可以买,留给子孙住。”

群臣松了口气,这已经很宽了。按照这个章程,一个禁军什长,家属就能有宅子分。

这种公私兼备的制度,既能保证朝廷有出售宅子的收入,也能保证很多吃公粮的底层士人有房子住。不然的话,他们买不起房子,但京城又少不了他们,那怎么办呢?

虽然长安城的宅子能住下一两百万人,可要是朝廷制度不好,就会导致该有房子的没有立锥之地,而富商大户则是高楼广厦的住不完,捂在手里哄抬房价,投机取巧。

“至于商铺,除了留给朝廷专营司和织造司的官铺商坊,其他的全部售卖给私人。商铺商楼,同样要限购。每一商户,不能拥有三处以上的商铺商楼。”

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预防行业垄断。

几百上千圆,甚至数千元的商铺商楼,在普通百姓看来是遥不可及,可是对于大商人来说,这些钱算什么?

根据商部的统计,大唐身家过万的富商,足有千余家之多,都有一人吃下好几套甚至几十套商铺的能力。

这还本来就有钱的大族,他们虽然被均田令夺走了九成的财产,可很多人仍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不算新富裕起来的勋贵和高官阶层。他们,同样有钱。

不限购,能行吗?

崔秀宁说了一大堆,但各部大臣都是牢记在心。接下里该怎么办,当然就看他们去组织了。

组织的过程,御史台、大安府、统计司可都会监督的,谁也做不了鬼。

文天祥禀奏:“长安城外的各地富户,已经积累了数万家,还在源源不断的增加,每天都有百余家来到长安城外,等待购买新宅。为了防止生乱,臣只好将他们分开散居。以臣所见,最迟年底,长安城的人口,就要接近百万之巨。”

崔秀宁道:“那就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