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收拾仓库准备储粮。
暂时解决了粮食来源的问题,接下来便是寻找运粮民夫。
从长安一路出来,他们沿着官道、河道行驶,所见的情况并没有像内帑产业区雇佣的那些流民说的严重。并没有见到几个流民。大概是这些流民故意夸大,以凸显自己的悲惨境地吧。
若是没有流民,那运粮民夫便还是只能指望当地的农民。无论是免费服徭役,还是付他们工钱。
不过李夕还是有些不死心的问了一句:“刘刺史,徐州地界可有流民?”
“哎!”刘刺史一听流民二字,忍不住又是一声悲叹:“这段时间正为这个发愁呢。”
听着刘刺史的悲声,李夕倒是心里一喜。看来还是有的。
“所谓何事?”李夕假装不知的问道。
刘刺史答道:“李翰林所说的流民,这徐州地界可是不少。只是徐州再无荒地可垦,无法收留他们。但若是将他们赶往别处,只怕就要饿殍满地了。”
“我来徐州这一路可是没见到什么流民呢?”李夕这么说,只是想要再确认一遍。
刘刺史眉头一扬,似乎在说你没见过流民,怎会脑子抽抽的问起流民问题来。
刘刺史回道:“李翰林都是走的不是官道就是河道。流民贫苦自然弄不道船,而他们又怕被官府驱赶,所以不敢上官道。只在僻静小道上能见到他们。”
啊哈,原来如此。
“那有劳刘刺史派人将徐州周围的流民召集起来。”李夕忙向刘刺史请求道。
“召集流民?李翰林可是想让这些流民来运输粮食?”
李夕颔首道:“正是。现在流民四起,若不给他们以生计,用不了多久必会生乱。雇他们运粮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隐患。而且有了他们,也就无需百姓再服徭役了。”
刘刺史虽然很认同‘李白’的说法,但还是有个疑问:“那运完粮食之后呢?无地可耕种,他们最终还是会沦为流民。”
这个问题对于体验过先进物流服务的李夕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两河流域的相互交流,以及向都城长安的物资输送,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现在有现成的、可以全职的人力,刚好可以组织一个专门的物流团队。
虽然最终成本会比让农民免费服徭役要高一些。但只要回道长安,让杨玉环在玄宗耳边言语几句,陈以徭役与流民之间的利害关系,那玄宗岂有不认同的。
心中有底,李夕无比坚定的回道:“漕运并非一次,而是年年都有。刘刺史可以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专门的漕运队。在没有粮食漕运的季节,则可以接一些商贾的活计。保证他们不会长时间无事可干。”
刘刺史微微颔首,若有所思:“李翰林这个想法确实很妙。不过朝廷漕运有免费的徭役,商贾运输又大多有自己的人手。漕运队的存在只怕两头受气,难以长存。”
徭役之事李夕迟早要让他退出历史舞台。
至于商贾的用自己的人手而不用漕运队,李夕也早就有了对策。已经向玄宗请旨让晁分所建的码头,以后都要收费使用。码头占据着沿河最佳的装卸位置,而漕运队与码头业务绑定,不怕那些商贾不用。
李夕将码头、标准货箱、专业漕运队的运作思路与刘刺史讲了一遍。
刘刺史心里瞬间明朗,忍不住赞叹道:“不愧是天下盛名的李翰林,果然见地与众不同。此举不仅解决了部分流民问题,还能免除百姓的漕运徭役之苦,实在一举两得!佩服佩服。”
事情理顺,接下来李夕李白跟着刘刺史先是招募流民。然后让流民制造一大批标准的货箱。最后召集官船、雇佣私船。
用了近十天的时间将一些列工作做完,此时的粮仓里也差不多快满了。税粮占六成,从当地购买的粮食占四成。
期间,他们还与晁分通过两次信。晁分正在三门峡段组织着大批工人、民夫,按照李夕所提供的方向,加紧修建码头。到现在已经有部分可以投入使用。
得到消息的李夕李白立马组织漕运。浩浩荡荡的船队载着满满粮食向着长安出发了。
由于是第一次漕运,李夕李白让张小敬带着龙武军全程压阵、监运,以防李林甫的人暗中使坏。
而他们则起身前往琅琊郡、找琅琊郡守,准备将经验复制到那边,开辟第二战场。
徐州城外,李夕李白告别了刘刺史,正准备动身前往琅琊郡。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哒哒哒的马蹄声向城门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