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直播:我在乡村的悠闲生活 > 第21章匠人精神

第21章匠人精神

第21章匠人精神

“老铁们,你们知道我口中的,你们看到的这两个爷爷奶奶有多大了么?70多了,身体依然硬朗,已经养了几十年的蜂了!”

“我的妈呀,70多了?不像,真不像!”

“怎么感觉比我干活都利索(苦笑)。”

“几十年如一日,做一件事、爱一个人,佩服。”

“叮!”

[收到来自“AD钙奶”的敬佩值+20]

[收到来自“心随风飞”的敬佩值+20]

[收到来自“晓峰与你同行”的敬佩值+20]

[收到来自“我很温柔”的感动值+50]

紧接着,林小北又把镜头转向了李家祖孙三代。

“接下来大家看到的是我们万鹰崖的另一种穿透手艺—竹艺。这个我们就可以拉近一些了,这个不蛰我。”

“现场为我们演示的是竹艺的第六、七、八代传人,同时,也是祖孙三代,其中李爷爷也将近古稀之年了。但我们依然能看到,竹条在他的手中不断变换着形状,上下翻飞,穿来穿去,我离着这么近都有些看不清李师傅的动作,虽然他的手有些发抖,但掩盖不住他那几十年娴熟的技巧。”

“小李师傅,能给我们讲解一下竹艺的技巧么。”

林小北采访了李家最年轻的第八代传人。

“额……我也不会说什么,就是呢用竹条,先从中间集中一个点,然后围绕这个点像四外扩散,用不同宽度的竹条变出不同的形状。”

小李果然就是村里的淳朴汉子,不会说什么,但手上一直没有停下过。

“那你这编的是什么?”

“我这是一个簸箕,上面会编出一些字。”

“好的,那让我一会儿再来看我们的成品。”

大家恐怕不了解竹艺,也不了解这些竹艺人。

竹艺人是一个对从事竹编编制人员的一个称谓,并不能体现他们从事编制的技术高低。

以现有的编制状况而言,更多的竹艺人其实只是从事一个竹器的一个部分的编制。

只有少数竹艺人是独立完成从破竹到成品的全工序制作。

也因此导致一些竹器成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竹艺人配合完成。

在长期的这种分工下,也导致多数配合制作的竹艺人都是“半边利”,对整套竹器制作不全部娴熟,也因此缺失了以单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机会。

而李家的三代传人,都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也可以说大家看到的每件成品都会是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

“厉害厉害,这个真的厉害!”

“现在还有传承的太少了,这真的是匠人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啊!”

“说的太对了,打心里佩服这些平凡的默默无闻却坚持下去的人!”

“叮!”

[收到来自“大珊珊”的敬佩值+20]

[收到来自“吃草的恐龙”的敬佩值+20]

[收到来自“榴莲大王”的敬佩值+20]

他们以粗糙竹编生活器具为主,以满足周边人们的生活需求。

这种零星分布的编制带整体的工艺不高,也因为数量小,没有办法形成市场规模和市场影响力。

所以,这类分布区都是基本上没有机会“登上大雅之堂”的,也因此他们只是局限在自给自足的供销状态,而随着塑料、铁铝等制品的普及,使用这类器具的人越来越少。

他们没有功利心,也没有功名,他们最大的理想就是能让他们每一件充满心血的作品能走出全国。

林小北说着说着情绪也是被带动,甚至动容的眼泪都在眼睛里打转。直播间的观众也是受到了这种气氛的渲染。

“主播说的对,传统技艺要流传,不能断了,我买了!”

“对,支持传统,支持匠人,算我一个!”

“我也要一个!”

“我也买!”

看着屏幕上的一行行字,林小北和白露露都开心的笑了。

他们的付出是有意义的,是有人认可这些东西的。

大概过了两三个小时,李家祖孙三代的作品也完成了。

小李师傅编的是一个簸箕,整体是浅黄色,中心则用黑色编出了“财源广进”四个字。

他的父亲则是编了一个竹凳,十分美观,而且坚实牢固;

李爷爷年事已高,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