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
太后轻叹一声,扶起她,道:“哀家与你虽然初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你无须这般拘束恐慌,纵然说错,哀家也不怪你就是。”这就是免罪懿旨了,得了这句话,莫忧先是谢了恩,稳了稳心神,开口说起,不徐不急,细述历代皇陵。
秦汉陵墓那样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
唐朝帝王陵墓,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陕西渭水北岸之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特点是“依山为陵”,大多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势,巩固唐朝二十帝君共两百八九年。
如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除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说到乾陵,莫忧故意略做停顿,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于光宅元年葬于乾陵,神龙二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梁山呈圆锥形,山巅三峰耸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宫所在,为陵之主体,与九峻山遥相比峻。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犹如天然门阙华表扞陵。上面各有土阙,望之似,俗称“山”。梁山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整个地势似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乾陵因山为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有内城外成之分。内城的南、北、东、西城垣均为夯筑而成……
莫忧悄悄的抬眼看太后,太后面目沉稳,目光深遂,令人猜不出心思,但是莫忧知道眼前的这位慈祥温和的太后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位披上龙袍的女人,她心中的偶象就是前朝的则天皇帝,或许她此时正忙于祭先帝、悲亡夫、抚幼子、安天下,但是很快就会有一天,她会在朝堂之上问众臣“众卿以为武帝如何”。
太后见莫忧停下,问:“我宋之皇陵,如何?”
莫忧接着说,我朝之皇陵,与以往朝代不同,陵区远离京师,巩县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太后颇以为然,缓缓点头,莫忧继续说道,我朝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亦有迥异,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而我朝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
说到这里,莫忧又卖了个关子,等着太后追问“为何如此选陵”,这才解释道,此乃与“五音姓利”风水术相关,凡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我朝国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依此建陵可安天下、荫后世矣。
凡皇陵选址,上祭天、下祭地,一经选定,万勿更改,因天地之气聚于陵址,皇天厚土佑祉后人,若是擅改,则惊天动地、福祉移、龙脉动,不宜也,故历代选址都极为慎重、是为此因矣。
太后闻言大喜,面容现出微笑,拉住莫忧,道:“听姑娘一言,哀家很是欣然,望先帝在天降福,佑我赵氏社稷百姓。”
莫忧施礼道:“太后之仁德,上至九天,下达苍生,莫不深感。”一句话说得太后满心欢喜,唤来宫女备膳,要与莫忧一起用膳,莫忧连连推却,太后故意沉脸不悦,莫忧只能谢恩,太后又让宫女去请皇帝来,正说着,说听到门外宫女们呼禀“陛下驾到”,太后牵着莫忧的手,笑道:“瞧,正说着就来了。”
话刚落音,皇帝已迈步进来,见太后亲亲热热的拉着莫忧的手,很是惊诧,跪拜道:“儿臣见过母后。”,太后笑道:“陛下来得来好,哀家正想遣人去请。”
莫忧很是伶俐,也忙跪下,口呼“小女子莫忧叩见陛下”,因手被太后拉着,也跪不下去,只做了模样,太后已顺势拉了起来,陛下说着“平身”也上前来扶,莫忧早已顺着太后的力起身了。
既然是皇帝也在座,莫忧就不敢落座了,太后笑道:“今儿只当是寻常百姓家一顿家常便饭罢了。”说着,将四周侍立的宫女们都挥退,莫忧无奈,小心翼翼的坐下,也不知宫廷规矩,深怕动作粗鲁惹怒天威,太后出身贫寒或不怪罪,但是这位年幼气骄的小皇帝可就喜怒无常了。
好在席到中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