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第四次是在苏州西湖……”
“是的,那是个美丽的传说。”莫忧凝眸看他,“梓凤,岁月流逝,生死轮回,一千年,足以积攒下许许多多的传说,象彩虹一样美丽感人。”莫忧的眼睛闪闪发亮。
“比如?”
“比如,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这三个,想必你都有听说,另有一些传说,这个年代尚未成形,例如,济公游记,说的是灵隐寺中一位圣僧,乃是降龙罗汉托生,法号道济,百姓尊之为济公活佛,这位济公,衣着烂缕、蓬头垢面,手持破扇,酒肉不戒,言语疯颠,他四处游历,凡有不平之事,必然插手,除恶行善,且行事手段,诙谐不通常理,被世人津津乐道。”说着,轻哼两句“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娇憨模样引得凌梓凤菀尔作笑。
“梓凤想必知道前朝明皇与杨妃的故事,他们的传说,在一千年后,被人们用各种形式的戏曲、艺术表现,家喻户晓,感天动地。”
凌梓凤凝眸看她,笑道:“自然知道,千里送荔枝、马嵬挂杏枝,现下也是广为人传,常有词曲颂之慨之,不知你说的戏曲,是什么?”
莫忧笑,想了想,道:“一些人穿着特制的衣裳,化着奇异的妆容,在装饰好的舞台上,借助于某些道具,用特定的腔调和姿态,或唱、或说、或舞,来讲述一个故事。一千年后的戏曲剧种很丰富,每个地方,都因其地域、人文才蕴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如,有昆剧婉丽妩媚缠绵柔曼、京剧悠扬委婉雍容大气、黄梅戏韵味丰厚清新流畅、越剧委婉细腻绚丽多彩、秦腔悲愤凄凉朴实粗犷等等,各具风采。”说着,她想起曾在烟雨酒楼听宝儿姑娘唱过一段昆剧《牡丹亭》,后来才知幕后人就是苏岭。
凌梓凤看了她许久才道:“啧啧,难得我也有这个福气,莫忧,唐明皇与杨妃的故事,在千年后的戏曲是如何?”
“我唱一段京剧来你听听便知。”莫忧嫣然一笑,唱将起来:
海岛冰轮初转腾。
见玉兔。
玉兔又早东升。
那冰轮离海岛。
乾坤分外明。
皓月当空。
恰便似嫦娥离月宫。
奴似嫦娥离月宫。
好一似嫦娥下九重。
清清冷落在广寒宫。
啊。
在广寒宫。
玉石桥斜倚把栏杆靠。
鸳鸯来戏水。
金色鲤鱼在水面朝。
啊。
在水面朝。
长空雁。
雁儿飞。
哎呀雁儿呀。
雁儿并飞腾。
闻奴的声音落花荫。
这景色撩人欲醉。
不觉来到百花亭。
凌梓凤听罢轻声道赞,目光深幽的凝望着莫忧,莫忧见他精神见好,也很是欢喜,眉色忧愁渐褪,也转上喜色,一边与他软语哼唱,一边为他敷药。
如此一连两日,凌梓凤每天都用凉水与热水交错沐浴,暇时运功逼毒,莫忧佐之,虽然不能逼出剧毒,但是亦能将毒控制住,精神一向清朗,莫忧瞧着,略略宽怀,惟有盼望关外解药快些到来,时常仆在窗前张望,凌梓凤忍不住笑道:“你还是好生坐着罢,休要将我的鸽子惊住不敢落下。”
莫忧回头怒瞪他道:“剧毒缠身,你却好个闲情逸致来奚落我。”话虽如此,仍是依他之言,扭着身坐在他身边,向他讲些一千后的社会风貌、世事变迁,从朝代更替、权利起伏,到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从京剧、弹词到电影、相声,凌梓凤含笑静听,眸光闪烁,有时,莫忧也唱歌,一边唱歌一边为他敷药,直听得凌梓凤由称赞到叹息,最后默默不语,痴看不移。
“呯”的一声,门被推开,莫忧闪电般执剑在手,站在凌梓凤身前。
上官秋雁站在门前,冷冷的打量着莫忧和凌梓凤,咬牙切齿的道:“莫忧,你真有本事,让两个男人都心甘情愿为你死。”
莫忧微微一颤,冷冷的问:“苏岭死了?”
上官秋雁厉声喝道:“是的!他死了,你可如愿了?”
莫忧一跄,凌梓凤伸手抵在她后背,低呼“莫忧!”莫忧背心一暖,稳住心神,道:“好啊,死了好,死了就两清了。”她冷冷的笑着,笑得泪水恣意而落,苏岭,你真的死了?真的死在我的剑下?
上官秋雁大怒,指着莫忧骂道:“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