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章 好说好说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长孙皇后晶莹的双眸扑闪扑闪地看着李世民,李世民的虎目一眨一眨地看着长孙皇后,两人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呆呼呼的模样。
良久,长孙皇后首先从恍惚中回过神来,唏嘘道:“这是我儿所作?如此狂得令人心神向往的诗词竟然是我儿子所作?”
“千古好文啊!此文一出,从今后启蒙孩童便当以此文为最佳。”
李世民无奈地摇摇头,手中厚厚一沓《三字经》如同一个个飞舞的彩蝶,在他的眼前乱颤。
“很不可思议吧?我还奇怪,如此启蒙大作,堪比《论语》《千字文》的圣贤长文竟然是我儿所作?我告诉你,不仅仅如此,他还发明了红烧肉,还弄了十字借贷法解了魏征老儿的乱账。”
“红烧肉?十字借贷法?”
旋即,李世民便将两者之事一一说给长孙皇后听,长孙皇后后宫事宜繁多,还是第一次听到,那传奇的经历如同看传奇小说一般,甚至还更加新奇。
李世民自己讲着讲着都有些讲不下去了,短短两天,沈念所作所为几乎已经超出了一个正常人的范畴,与天之骄子无异。
若这些事情放在李泰的身上,他们或许还不觉得太过夸张,可放在他们的大儿子身上,那便如同天翻夜谈一般了。
“查!”
长孙皇后咬着牙齿,一颗小虎牙从红唇中显露出来,虎虎生威,“不管哪个,敢把我儿当枪头使唤,本宫定叫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如果说有一种神奇是偶然,那么一切都说得通,毕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史上靠着一两句神来之笔混成千古名人的废物太多了。
可短短两日之内皆是震古烁今之事,便难以让人不作他想了。
李世民哈哈一下笑了出来,无奈道:“方才回来的路上,我也是如此想的,已经吩咐下去查了,可想了一路,发现又不太可能。”
长孙皇后奇道:“为何?您如此信任咱们孩儿?”
李世民摇摇头,“不是,而是我在想,即便有人帮他,可他背得出来吗?啊?论语第一个字是什么他背了多少年?《三字经》这般煌煌巨作就不说了,哪怕是《长安驳愚民入店》,也是他能背得出来的?”
长孙皇后道:“这话也太扎心了。”
李世民叹道:“可事实就是如此。”
“不管!”
长孙皇后面色狰狞,“总归要查清楚再说!我儿身上承载着我大唐的江山百姓,绝不能出一点意外!”
李世民面色凝重地点点头。
“魏征老儿请我解除高明的禁足,后日帮他去查个账。”
“那便解除吧,咱们也去看看!”
李世民点点头,沉吟道:“也好。背书对高明虽然也很难,却也不是无法做成之事,但现场查账乃是将十字借贷法灵活运用,定然能看出真假。”
“对!”
长孙皇后心里忽地涌起一阵挣扎,又是害怕大唐的太子被人利用,现场原形毕露,又是期望沈念一飞冲天,完成世人承载的野望,两个念头相互对抗,时而激烈,时而跌宕,让她心口犹如憋了口气的难受。
最后,她贝齿紧咬,“大唐江山为重!”
这一夜,很多人都失眠了。
宫里,《三字经》的传播,让无数宫人侍卫目瞪口呆瞠目结舌。
宫外,《长安驳愚民入店》在士子们自发性的追捧下,沈念名声大噪。
宫里宫外,都在说着大唐的太子殿下。吹捧者有之,鄙夷者有之,羡慕者有之,嫉恨者有之,阴谋论者有之,欣喜若狂者也有之……众生百态,在四四方方一座被城墙和坊墙隔绝成豆腐块的城池里上演着。
当两天后,太子殿下将帮助魏家食店查账的事情在某个圈子里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很多人都把目光放在了东市里,那一家门口由十二条长幡装饰的食店内。
日上正中的时候,沈念终于醒过来了,眼睛刚被刺眼的阳光扎了一下,手腕子就酸疼得厉害。
“嘶~~~不行,得把印刷术搞出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