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村子的。”有人说。
因为收获颇丰,大郎他们换回来的东西有点多,比如盆盆桶桶,竹椅竹几竹床,簸箕连迦,撮箕箩筐筛子等等,都是最普通的东西。还大多数是农用品,也不难怪这伙人觉得奇怪了。
因为带的东西多了,平儿和小石头共骑的马上也驮了不少东西,省出一匹马专门驮东西。其他的人骑的马,也都堆满了东西,弄得自己都快没地方坐了。坐着也不舒服了,大家就时不时的下马走一会儿,所以回程的速度明显慢下来了。这样更有利于那伙人跟踪他们了。
等到有人烟的地方时,大郎他们还开始和大家说话,把那些别人求他们带回来的东西拿下来,收获了一阵阵的道谢声,有人极力请他们去家里吃饭歇脚,都被大郎拒绝了。
“不了,出来时间长了,也该回家去了。不然,家里长辈会担心的。”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停的,每到一处总得停下来和别人说会儿话,速度就越发慢了。
“不能再跟了。去找附近的人打听一下。”年青人说。
然后,他们这伙人随便装扮了一下,就弄成了一副风尘仆仆的形象,好似赶了几百里路似的,矮个子男人也不知道弄了些什么在脸上抹了几把,就变成一副病歪歪的样子了。年青人自然也一副虚弱不已的形象。两个病患被其他两个大汉背着,走向附近的村民。
因为大家都是逃难过来的,所以村民们一看到他们,背着人衣着褴褛,挽着脏兮兮的包袱,就很有感触,防备之心就没那么强烈了。
几个人也极容易的就从村民们嘴里套出了话,知道大郎他们是从芦苇村出来的。就是附近的一个大村子,里面的人会打猎,又心善,大家都是逃难过来的,被芦苇村的人接纳之后,得以在此生存下来。芦苇村的人还时不时的接济大家。
大汉假装好奇的问:“芦苇村在哪里?”
“这个我们可不知道。我们又没去过。没人知道的。”村民们纷纷摇头。
几个人不禁有些失望,找了借口离去了。
“现在怎么办?还要跟吗?”大汉问。
“不用了。我们去办正事吧。既然知道芦苇村这个名号,总能找到他们的。”年青人答。
几个人转身走了,他们要到清源县去。
大郎他们完全不知道,如果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