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独一无二
“什么?元青花?”徐老直接愣住了。
要知道现在元青花的存世量何等的稀少,这元青花的价值可是最少都是百万的。
不过即便是百万,也不值得这么做。
五十徐老于老二人想到了一件不敢想的事儿,难道这一件是什么巨大体型的青花瓷?
这时候李旭东也拿出了盒子,说道:“东西就在里边。”
两位老人看着盒子有些疑惑,毕竟这盒子不大,肯定不是什么大型器物,直到二人把盒子打开,才看到里面放着的,居然是一个小碗。
“他们是为了这一只小碗?这一只小碗的价值恐怕还没有你的车价值贵重。”徐老疑惑的问道。
“这只小碗看品相,在看历年的拍卖记录,最多也就300万。”
李旭东只是摇了摇头,对这二位老人说道:“你们可以拿起来看看。”
二位老人对视一眼,徐老从盒子里取出小碗,正面看了之后,翻到背面。
当他看到背面的那几个小字之后,顿时愣住了。
“这不会是赝品吧?”
“赝品?”于老有些疑惑的拿起徐老放在桌子上的青花小碗,当他把小碗放到背面的时候,也愣住了。
“官窑?怎么可能会是官窑?”
元代的青花瓷色彩鲜亮,影响深远。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改变了整个世界瓷器发展的进程。由于西方的王公贵族们对中国的青花瓷如痴如醉直到今天,西亚地区出产的陶瓷仍然带有强烈的中华色彩。在今天的艺术品投资市场上元青花瓷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是,也从来没有一件官窑器物出现,两位老人难免会怀疑,可是再细看。
元青花一般皆胎体厚重,釉有青白釉、枢府釉及典型的青花瓷釉。青花色泽有浓翠及灰淡两种,均有铁斑。
这一点和这个小碗基本吻合。
再看底,元青花多数器物底部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粘有少许细砂,小型器如碗类等的底足中心往往有乳状凸起。
大件器器底无釉露胎部分,往往粘有釉斑或较大面积釉块。内壁多见淡红、黄色釉层而又有不规则浓度的透明釉刷痕。
因为小碗是小型器物,不过却也有少量的吻合。
多棱梅瓶、多棱玉壶春瓶、多棱瓶及方形扁壶、高颈大罐等为元代特有的器型。
器物底足内壁往往成自上而下往外撇的形式,如碗、罐、瓶、盘之类的削足处理,具有鲜明的元代特征。碗类器物的底足外墙,往往留有浸釉时遗留的手抓指痕。
这一一的看下来,除了底款之外,其他的部分几乎完全和元代青花瓷吻合。
所以两位老人越看越震惊。
这一件东西不是什么大型器物,所以工艺上的鉴别较为困难,要是大型器物,还有分段拼接,之类的工艺鉴定。
比如罐、瓶之类大器,都是分段制造,拼接而成,特别是接底的痕迹十分明显。罐类器内壁釉面不平,有明显接痕,并经常出现赤褐斑,且有小黑疵。
圈足的釉不到底,稍有露胎,呈褐红色,人们称为火石红。圈足并不十分整齐,仔细观察,有些歪扭,以大罐和梅瓶最为突出。
两位老人越看越震惊,在看底款。
款识”又称“铭文”,本指古代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
具体到瓷器,可称“年款”,写在器物的底中央,或写在器皿里心、口缘及器身。
专为宫廷烧造的瓷器款识叫“官窑款”,民间烧造的称为“民窑款”,除了纪年款外,还有堂名款、吉语款、警语款、陶工款、干支款、花样款等。
华夏自瓷器出现,历代器物出现款识的情况不多,只偶尔出现些刻划或书写得很潦草的行书,字款的内容也多属于纪年、纪事。
自唐代始,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加强,陶瓷器产销两旺,瓷窑瓷场大量兴起,竞争也由此而兴,此时各种标识性或广告性的款识大量出现。
此外,还有些特殊的款识,如定窑器上的“官”“新官”字款,如汝窑器上的“奉华”款,建窑墨釉盏上的“供御”“进盏”“枢府”等款,这是各窑场奉旨烧造的进贡产品的特殊标记。
自明代开始,瓷器的款识装饰逐渐盛行,主要是年款,其次也有少数吉祥语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