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请命
宋贤听他们重提旧事,面上亦有几分慨然,却是举杯大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廋高男子亦起身举杯,豪情万丈。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庞威畅快给自己倒了杯酒,顺便接了下一句。
关大人虽年迈不胜酒力,在此今日之际,却也斟满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说完他们几个似有默契般,相顾一笑,举杯痛饮。
这首诗为李白所作,乃《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想到诗的最后一句孟宛清心头莫名涌上热血,沸腾不止,望着宋贤他们几人举杯畅饮的模样,虽近不惑,历经坎途,一身傲骨犹在,回眸间,仍是此间少年。
是啊,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我辈何惧?无惧!
送走关老他们后,夜色亦静谧,孟宛清下职时早让马三带话回去,今夜她不回府。
舅舅他们明日便要启程,今夜,她想留下来陪陪他们。
“你舅舅今夜喝的有些多了,你将这壶茶送过去,劝他喝些。”宋夫人将手中那只宜兴窑紫砂御题诗茶壶递到她手中。
茶,尚温,握着亦不觉滚烫。
想必早就煮好了,待它变温。
舅母的体贴细心总令孟宛清感喟,她接过茶壶途径抄手游廊一路往宋贤书房方向走,心中却在思量,待会儿过去后还得劝舅舅早些歇息,毕竟明早要起来赶路。
书房内,烛火微明。
一整排的湘妃竹经月色倒映在雪白的窗纸上,颇有些诗情画意,稻草搭就的草亭立在井旁,井旁那一小块地里还种着才发芽的赤根菜,这道菜又常被称作“红嘴绿鹦哥”。
舅舅的书房造的颇有些乡野逸趣。
孟宛清驻足赏了会儿,这才朝书房内里走去,进去时似听到里面有轻微的交谈声,她以为自己听错了,直到透过多宝格式插屏钟看见一道玄色的身影。
房中,的确不止舅舅一人。
只是另一人又是谁?方才来的友人分明已经送走了。
孟宛清带着疑问规规矩矩端着茶壶往插屏内走去,“舅舅,舅母嘱我送些茶过来给您醒酒。”
说着,她目不斜视的上前替宋贤斟茶。
宋贤今日有些微醺,红光满面,对着她斟茶的身影介绍道,“大人,这位便是我外甥,翰林院新任的修撰孟洵。”说着,对孟宛清道,“快向大人行礼。”
大人?莫非这位也是某个朝中重臣。
孟宛清转过身去,朝着座上那人恭敬行礼,“孟洵见过大人。”
“不必多礼。”
熟悉的低沉声响起,以至于她行礼的身姿都微动了动,难道是?不会吧……孟宛清偷偷用余光打量,从玄色的衣摆再到腰间佩饰、那是一块碧绿通透的陆离、烛火下更显翠色。
顺着陆离往上是金錾云龙团寿纹腰带,雕功尊雍,贵不可言。
孟宛清堪堪看到那抹英挺的下颚,心下便全明白了。
是四叔!
“苏公有言,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宋贤亲自替赵景行斟了一杯茶,捧去间,指了指铺在案桌上的法若真草书草堂诗轴,此诗书法苍劲沉稳,结体欹侧错落,点画多方硬側锋,字间牵丝、引带若断若连,颇具苍古质朴之韵。
赵景行双手接过杯盏,却不急喝,起身与他一同赏论,“戚戚苦无宗,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相传法若真之父法寰学识渊博,尤爱好研究经史,对《四书》、《春秋》颇有见解,著作很多,声名一时,他辞官职返乡,在城南怡云岭设学馆,以授徒讲学为业,在胶州造就了大批有用之才。”
宋贤对此事已有所闻,带着赞叹的目光一遍遍抚过诗轴上磅礴大气的字,“法若真大师善书画,书画魏晋,笔势飞动。雅画山水,偶然涉笔,便潇洒拔俗,自成一格。”
他俩对着法若真的草书草堂诗轴侃侃而谈,倒是将立在旁边的孟宛清忽略不计。
孟宛清并非第一次听赵景行谈论书法,记得去岁除夕,他亦手把手教过她习字,后来她书法进益也不乏他的指点。
只是……她望着跟宋贤谈笑风生博古论今的赵景行,忽然觉得,自己对他的理解其实还很少,很少。
他身上,还有许多她未看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