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的夏天。时间似乎过的很快,雷雨方过,天气就一天比一天凉爽了,长安城外的农田都成熟了,一场秋雨下的农民们兴高采烈,长安城又迎来了层林尽染的秋天。
未央宫的城墙上,刘邦披着一件长袍,一个人缓缓地在城楼上踱步。时节已经立秋了,天气已经变得凉爽,刘邦的身体似乎也一点点的有所好转。
“皇帝不好做啊。”刘邦喃喃的说道,他站在城楼上,双手扶着城墙,抬眼看向远处道:“不知不觉已经半年了,刘敬和亲匈奴,陆贾出使南越,也不知道进展如何……”
一缕阳光洒下来,秋风拂面,刘邦顿觉惬意非常。
“陛下如何这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刘邦闻声转身看去,只见戚夫人抱着刘如意正站在自己身后,戚夫人放下刘如意道:“自己玩去吧,别跑远了。”刘如意答应一声,跑开之后,戚夫人抬起头看向刘邦道:“陛下如何这么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这病还没有好利索,怎么又自己来这城楼上乱转悠?”
“朕是在刀枪剑戟里打下的天下,朕身体好着呢,没事。”刘邦上前拉住戚夫人的手,指着远处的山河道:“戚姬啊,整个天下都是我汉国的,可是……这才几年的时间啊,马邑郡守王信投敌,北方草原匈奴侵犯,南越蛮夷赵佗滋事……”
戚夫人不无心疼地说道:“陛下,不可操劳过甚,只把这些事情交给萧相国,张良大人就是了。”
“你说的这二人都是治国之能臣啊。”刘邦看向戚夫人苦笑了一下道:“萧大人如今尚且还可处理国事,可张子房……朕已经好久没有见过他了。陈平固然机敏,可终不如张良之智谋。这些年来朕一直听到张子房在留县养病的奏报,朕如果有了空闲,一定要去看看他。”
这时,只见一名内侍双手拖着一个四方形的盘子,盘子上放着一摞竹简,走到刘邦面前。刘邦问道:“这是何物?”
“回陛下。”内侍将盘子高高举过头顶道:“陛下曾命中大夫陆贾写一本讲述国家兴衰存亡的书,这是中大夫陆贾在去南越的路上发来的第一卷。”
刘邦大笑起来:“这个儒生啊,行事一向雷厉风行!一面开赴南越,一面还不忘让朕看书。”说着,刘邦上前拿起其中一卷,展开看到上写着两个篆书的大字“新语”。
“新语……”刘邦微微点了点头,他高声叫道:“如意!”
刘如意正在一旁蹲着玩耍,一听刘邦叫自己,忙起身跑过来道:“父皇。”
刘邦将竹简递给刘如意道:“朕现在来考考你最近书读到如何,你小子来给朕看看,这书名叫新语,是什么意思啊?”
刘如意接过竹简,展开看了看回答道:“这书名起的不错。新语,历代皆无而此书独有,故而称新。”说着,刘如意抬头看向刘邦:“父皇,这是谁写的?”
刘邦笑了笑道:“这是朕的中大夫陆贾所写,来,你来给父皇念念。”
“诺!”刘如意答应一声,低头看向正文读道:“尧以仁义为巢,舜以禹,稷,契为杖,故高而益安,动而益固。秦以刑罚为巢,以赵高,李斯为杖,故有倾扑跌伤之祸……”
“等等。”刘邦低头看向刘如意笑道:“这个儒生啊,明知道朕没读过什么书,还尽是这些难懂的话。如意啊,你知道这开篇两句是什么意思么?”
刘如意又看了一遍,抬头道:“意思是上古时期的尧舜都是以仁义来治理天下的,所以才会长治久安。而前秦是以刑罚来治理天下的,如果将前秦比作是一个老人,那么嬴政所重用的赵高和李斯就是这个老人的拐杖,前秦拄着这根拐杖走路,才会有跌倒摔伤的祸患。”
刘邦缓缓点了点头说道:“你继续读吧。”
一阵秋风袭来,陆贾在书中所说的话随着刘如意清澈响亮的嗓音回荡在未央宫的上空。刘邦低头看着正在高声朗读的刘如意,刘如意红扑扑的脸庞看的刘邦越加的喜爱。刘邦将双手叉在腰间喃喃的说道:“尧以仁义为巢……秦以刑罚为巢……”
刘邦转过身,站在城楼上眺望着远处的大好山河,望着远处在秋风中飘扬而猎猎作响的大汉军旗。他仰着头默默的说道:“秦朝只传两代便国破而亡……我汉国也不知二十年后还是不是今日的汉国。哎……刘盈虽然仁孝,但却缺乏魄力,懦弱无能,汉国的天下能交给他么……”刘邦双眼望着天空:“苍天啊,我该怎么办啊。”
未央宫,早朝。
刘邦从案前举起一张竹简道:“这是中大夫陆贾新写的书,名字叫作新语,上面议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