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与袁天罡为唐初两位术数名家,两人所作之书《推背图》预言准确而闻名天下,也因为这部书,唐朝历代皇帝将其列为不传之秘,只供皇帝一人阅览,而李淳风与袁天罡的子孙后人也被赶尽杀绝,故事就生在唐末僖宗年间。
某日,僖宗懊恼万分,食不下咽,对宦官田令孜说道:“现在灾害连年,又有乱民起义,该如何是好?”
田令孜答道:“回陛下,灾害乃天降大祸,凡人无能为力,不可强求,而乱民之祸可以让朝中大将前去平定,可当解决。”
“如此甚好。想当年高祖皇帝开创大唐盛世,到朕这辈却……恐怕难续大唐繁荣啊!”僖宗连声叹息,双手拱拳,仰头望天,道:“不知未来何景啊?”
“未来之景不是我等能够揣测,可有一事不知当不当说?”
“哦……,你倒是说说看。”
“当年太宗皇帝仙逝之后,留下一部《推背图》,能知过去未来,其中必有解决之道。”
“嗯……,可是李袁后人早被杀绝,而书中言语晦涩难懂,至今无人能解,又有何用?”僖宗连连摆手。
“臣知道有一人能解此书,把他找来,这事便可引刃而解。”
“这人是谁?快快道来!”僖宗心中又燃起一丝希望。
“这人便是李淳风的后人,名叫李进,听闻他有本祖传之书,为《留下文》,详尽解释了《推背图》的内容,若把这本书拿到,陛下便可知其未来,掌控天下。”
“竟然还有漏网之鱼,那人现在何处?”僖宗急切地问道。
“因犯上作乱,关在天牢之内,明日便要处死。不过,臣在得知他的来历后,便找个理由把他另行看管。”
“那《留下文》呢?”
“臣无能,还未拿到,容我几日,臣必呈上。” 田令孜接着说道:“不过得借陛下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
“推背图。”
僖宗心想,反正留着也没用,就命人把《推背图》交给了田令孜。
田令孜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拿到手,便收在身上,脚不停歇来到天牢,立刻提审李进,并嘱咐其他人回避,只留下两个神策军。
要说这李进怎么被抓进来的,可说是他自讨没趣。
宦官田令孜拉帮结派,控制内廷,早有登帝之心,但又不想挨万世骂名,得知《推背图》能预言未来,就想一窥究竟。田令孜虽知原本就在皇帝手中,但苦于找不到借口,于是常年来在民间命人四处探寻李袁二人的后人,在这过程中他又得知还有一本《留下文》,须“图”、“文”合一才能知晓天机。
本月初,朝廷于洛阳城外和黄巢起义军抗衡数日,双方成拉锯之势。田令孜正在考虑要不要弃城。某一晚,军营大帐外来了一人,求见田令孜。
帐外侍卫带来一封信交于田令孜,打开一看,写着三个字:留下文。
“快让他进来。” 田令孜立刻整装束,激动不已。
只见一个和尚走了进来,口念“阿弥陀佛”,对着田令孜微微点头。
田令孜说道:“大师,看你样子不像李袁后人,不知为何给我这封信。”
“贫僧受人所托,代为送信,欲知详情,请随我一去。”和尚转身走向帐外。
田令孜求文心切,看和尚模样也不像反贼,于是带着几个兵卒跟了过去。不久,来到一个凉亭,亭里站着一人,背对着众人。
这人樵夫打扮,破衣烂衫,听身后脚步声近,便回过头来,和田令孜对视一眼,说道:“想必大人已经猜到我是谁了,我叫李进,先祖李淳风,今日一来,为的是大唐命运,可否近前说话?” 田令孜命人退下,和李进走到到亭内。
“大人,观今日之局,大唐已无力回天,何不投靠黄将军,同治江山。”
“哼,一时得意,岂敢言胜,你这话说得太早了吧,今日叫我来难道只想劝我投靠?”
“哈哈,我知道大人常年追寻我等下落,为的就是一本《留下文》,我可以给你,不过之前我有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你先道来。”
“第一,撤军;第二,告于皇帝,今后不得再追杀李袁后人。”
“好,我答应你。”田令孜其实也想退兵,如今有了借口,便爽快答应了,“不过,你得跟我回去。”
李进求之不得,心想:跟你回去,一来可以知道朝内情况,二来可以看看你到底有没有按我说的做,再把《留下文》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