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吾吾,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种态度使得拓跋焘彻底心灰意冷,他认为崔浩这是故意的,因此崔浩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崔浩被杀那一天,场面非常惨,几十个卫兵朝着崔浩身上撒尿,导致崔浩一路哀嚎,此前还没有这种高级官吏,受到过如此屈辱的。
崔浩之死,直接引发了一场屠戮,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各大士族,全受到牵连而被灭族。看来北方士族赌输了,被人家一波团灭了。(果然是墙倒众人推……果然如此……悲催了……崔浩……)
崔浩的悲剧,其实是鲜卑部和汉士族之间的矛盾爆发了而已。
早年拓跋焘这丫盖吴起义时,崔浩曾经举报,寺庙里藏有大量武器。崔浩是很反感佛教的,而拓跋焘觉得寺庙藏武器,这不是要谋反吗?于是开始了着名的北魏太武帝灭佛活动。
而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虽然跟崔浩关系不错,可他是很信奉佛教的,自此拓跋晃以及很多鲜卑贵族对崔浩恨之入骨。
此外,崔浩主张,应该按照汉人的门第思想,重新规定北魏贵族们的等级。这事儿看似轻松,实际上一点儿也不简单。毕竟过去鲜卑各贵族都觉得自己是北魏最高层次的贵族,如今却要被崔浩编排,你这不是找抽呢嘛!
恰好鲜卑拓跋部,又是五胡乱华中,最后一个接触汉文化的家族,他们还没有完全接受汉文化,如今崔浩这么一搞,不是自掘坟墓嘛!
所以说,崔浩的悲剧,其实就是过于心急地想要进行一场文化融合的改革,结果适得其反。毕竟拓跋氏刚到中原才几十年,这事儿得慢慢来。只可惜崔浩此前从无失算,却没能算到自己和家族会落得这种下场……
南北朝后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三足鼎立”时期。
公元534年,曾经强大的北魏一分为二,西魏、东魏并立,宇文泰与高欢针尖对麦芒、常年殊死对抗;同时,南边则有对这一局面喜闻乐见的萧氏梁朝。
在初期,北周是毫无疑问的最弱一方。先看它的对手:
当时的南朝梁正处在史上最好时期。
一方面,自从北魏孝文帝死后,一度让南朝喘不过气的北魏走上了下坡路,让刚刚建立的梁朝对外军事压力大为减弱。
而初期的梁武帝萧衍也比较励精图治,他扭转弊政、提倡节俭、博采众议、选拔人才,实行温和的对内政策,大力发展国内的经济和文化。那时的南朝各地,要么“江湖诸州并得休息,仓廪充实”,要么“襄阳左右,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或者是“姑熟饶旷……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字高薨,阡陌如绣”。
另一方面,随着北魏末年陷入内乱,南梁大举北伐,一度收复淮北多地,并夺取汉中,在三国对峙格局中一度处于有利地位。
如果说南梁经济最强,那么东魏则是综合实力方面的龙头。它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其一,东魏的统治核心地区是冀州。十六国以来,北方战火激烈、政权更迭频繁,无数曾经富庶的地区饱受摧残。在北魏统一北方后的百余年中,冀州作为统治中心,成了最为发达之地,它号称“国之仓储”,强盛的物质基础面对南朝也不遑多让。
其二,高欢作为鲜卑化的汉人,拥有双重文化背景,特别“善抚夷夏”。他采取了一种妥协调和的折中策略,一方面推行民族调和政策,以“鲜卑为客,为汝击贼;汉人为奴,为汝耕作”的比喻,缓和了一度激化的矛盾;同时,他任人以才,广泛接纳各民族顶尖人物,比如鲜卑的尉景、厍狄干,汉族士人高昂、封隆之,高车人斛律金,匈奴人破六韩常、万俟普,羯人侯景等等。
由于这种团结各种群体的气魄与能力,相比较之前简单粗暴的尔朱氏,高欢在北方深得人心,连西魏宇文氏也坦陈:“高欢之抚河北,甚得众心,虽乏智谋,人皆用命,以此自守,未易可图。”
至于西魏,有突出的短板,也有宝贵的优势。
西魏的诞生,本身就是个意外。当初尔朱荣被孝庄帝诱杀后,高欢抓住机会兴起,为了拿下关中地区,他利用侯莫陈悦除掉了关中大都督贺拔岳。
正当关陇军人们群龙无首之际,凭借前期优异表现、宇文泰被推举为带头人,让高欢的美梦化为泡影。
随后,宇文泰采取坐观天下的姿态:一方面,他不接受高欢的招降;另一方面,虽名义上对北魏皇室称臣,但却从不真正响应孝武帝的勤王要求,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脱,据守关陇、保存实力。
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