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乃真理之学,开拓人之视野,
观察所在世界,教人学会思考。”
~
这一段是徐子所留最完整的经典。让无数后人奉之为圭臬,立为人生规范。还有那些对《易》的注释,不过都是经义之学。
摘【第七章】┊┊(术篇译文对照)
子曰:“《易》,┊(易数,演算之道,)
其至矣乎!”┊(其包含最极致的道理。)
夫《易》,┊(那演算之道)
圣人所以┊(明智的人用之以)
崇德而广业也。┊(推崇德行从而广大功绩)
知崇礼卑,┊(怎么做?智作提高,礼作谦卑)
崇效天,┊(智升仿天,高远广阔)
卑法地。┊(行为规范谦卑学地,宽厚有序)
天地设位,┊(天地分高阔厚低等各个方位)
而《易》行乎其中矣。┊(易数变化都在其中)
成性存存,┊(形成智礼德性,不断积累再积累)
道义之门。┊(这种办法就通向道义的门户。)
舍此而外关于文学的作品,就不怎么齐全了。
属于诗词的作品,也并没有多少。最全的就一个春晓四句;其次三句的就一个人有句;其他大多都是两句,比如不识句、两情句、孤帆句、但愿句、山重句、夕阳句、古今句;还有就一句的,比如浪淘句。虽说句句经典,可是都不全乎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文学界面对如此经典的句子,却又窥不到原貌,心里跟猫抓一样,那怨念可想而知。历代文学大家都想接续上,能比的上原句的一个都没有。不是后人不努力,只因原句太妖孽!徐子怎么就这么残忍,也不记录一下,任经典消失于历史长河!抽一小点点时间很难吗?
音乐界对文学界的抱怨不以为然,文学界就知足吧!后世诗词的源头哪来的,还不是徐子的经典语句吗!从这一点上,徐子就贡献巨大。音乐界也是尊徐子为鼻祖,尽管伯牙子期还要更早,但作品早已经失传。
徐子建立方士学院,历史记载徐子教授弟子歌唱,经考证数目不少于五首,由于是儿歌,更是没有曲谱记录,也许有,也是失传了,经过口口相传,只有一首流传至今,就是葡萄树下。
由于传承久远,传播过程中难免失真,发展出了多个版本,以神州中原地区最接近原版。这是最古老的古曲,也是全世界传唱最广泛的古曲。最重要的是,这首古曲是音乐中七律的鼻祖。徐子曲谱一直是音乐界苦苦追求的,但一直没有任何发现,怨念也不小。
徐子在宗教界也是大拿。道教成为世界第一大教,徐子功不可没。徐子和他的弟子学生,整理先秦各国资料,根据前古传说,绘制出远古道教神仙图谱。
这些似神话,似历史的记录,深深吸引后世人们去研究。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然后,远古人族建立女娲部落,那时乃母系社会,部落首领便名为女娲氏。
接下来是人族发展,食火着衣居巢,各个部落散布各地。随后是三皇五帝,另有其他部落相争,部落首领名字各异。比如后土氏,共工氏,祝融氏,蚩尤氏,夸父氏等。
部落争锋,发生战争。那时人族修士掌控法与力,毁天灭地。引发灾难,洪水滔天。人族之母平息战争,炼五彩石封印人间。
此后,执掌法与力的修士,对人间伤害就没那么大,有的去了仙界。人间大水很多年都没有退去,大禹治水,红成后飞升仙界。后来修士修炼,就逐渐没有那么厉害了。
商周之交,乃各界神仙争锋,定仙界谱系,过后联合封印人间。修炼的力量体系有法、力、术之分。此后人间修士基本上就没有法与力了。
人间只剩下术可用,而方学只是术的分支。所以方士也叫术士。神仙虽然有了谱系类别,但这些部落氏族,皆是人族祖先。
据说徐子曾言,始皇大帝一统神州,泽被苍生。得仙界各系认可,飞升去了仙界。另外大秦历史记载,始皇大帝最后也是飞升了。
只是一篇飞仙赋中,记载的太玄乎,东来紫气三万里,人间清平神明晰……真正如何很不详细,不知道如何达成的。
后来徐子也追随始皇大帝飞升而去。徐子在后世也被神化,后世道教尊其为‘承启普世功德妙化仙尊’!并立有庙宇!
徐子兴许知道打开仙界的方法,但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至于修仙五路,有的方士觉得太玄了,没有直观的验证,很不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