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大艺术家 > 907 制造爆点

907 制造爆点

今天第一更,求推荐,求订阅!

人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一直都很出色,就在三十年前还觉得不可思议的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曾经以为荒谬可笑的选秀节目,现在也在全世界过三十个国家如火如荼地展开,“美国偶像”更是战胜了一众对手雄踞收视率、收视人数的榜位置。

同样的,对于艺人的标签性质印象也是如此,玛丽莲-梦露之前,“性感”可算不上一个褒义词,但是现在却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了她的标签之一;奥黛丽-赫本的公主形象也深入人心;阿诺-施瓦辛格的肌肉、李小龙的武功、卓别林的喜剧……都是如此。当人们接受了艺人的某一个形象之后,就会产生固定印象,不会再大惊小怪,反而习以为常,就好像现在每个人看到艾玛-沃特森就会脱口而出“赫敏-格兰杰”一样。人们对事物的接受过程,总是从新奇到观察,再到理解接受,最后成为了固定思维模式。

埃文-贝尔从出现在公众面前伊始,他身上的标签就总是离不开:个性、独立、不务正业等形容词。人们一开始还会一直惊叹埃文-贝尔张扬的个性、不羁的风格、随性的作风,但现在早已经习惯了,就算是因为“断背山”带来的惊讶,也仅仅维持了不到一个星期而已。

埃文-贝尔的论文第一次出现在专业心理学杂志“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时,人们惊呼:才子!埃文-贝尔的建筑设计图纸第一次入围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重建竞标时,人们惊呼:能人!埃文-贝尔第一次担纲百老汇音乐剧“九”的主演时,人们感叹:全面!可是,当人们对埃文-贝尔的不务正业,而且每一样都做得不错——就连导演位置上都让人惊艳,这时,人们就不会在一个劲的惊讶了,因为那会显得自己大惊小怪,旁人都会很淡定地说,“这就是埃文-贝尔,不是吗?”

“神秘肌肤”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下银狮奖的时候,美国媒体还很是热闹了一回,毕竟埃文-贝尔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就取得了如此高的荣誉,这个高起点是否意味着又一位出色的新生代导演出现——毕竟埃文-贝尔才二十一岁,是目前最佳导演银狮奖最年轻的获得者。可是,这股热潮也很快就消褪了,因为“这就是埃文-贝尔”。

随后,埃文-贝尔成为了迪拜雄心壮志规划案“迪拜塔”的最终中标总设计师,媒体已经不再像自由塔那时候叽叽喳喳了,大部分媒体虽然依旧会在标题上感叹“又一次!建筑设计才华让人钦佩”,但是无论从媒体自己的用词,还是观众的反应来看,大家都已经没有太过惊讶,因为已经习惯了。显然,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迪拜塔将成为近二十年来人类一次跨越性的奇迹。

而现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十月号又再次刊登了埃文-贝尔的论文,“论童年时期重大事件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这篇洋洋洒洒近站排名前列的关键词。

事实上,这条新闻是经不起推敲的,最重要的就是肖恩-霍尔没有任何证据,他在新闻中也都使用了模棱两可的“可能”、“大概”、“推测”等词汇,完全就是一个揣测性新闻,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其次,无论是自由塔、迪拜塔,还是两篇专业论文,都是经过专业人士考核的,埃文-贝尔还在无数人面前进行了表,在美国这个尊重知识产权的国度里,如果埃文-贝尔的作品都是由别人代笔的,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等肖恩-霍尔来“挖掘真相”,早就被别人爆料了,毕竟埃文-贝尔现在可是如日中天,任何一点新闻都可以引爆一个油库。

但问题就在于,人红是非多。各大新闻媒体先不管事实是什么,先“转载”,然后用“据说”这一个词汇就把所有责任推到了“世界新闻报”上,他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把这个热点炒起来,为自己的报刊杂志谋求福利。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新闻就被越炒越热,短短两天之间,就迅成为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对于受众们来说,有小部分不明所以的人,也就是人云亦云,相信了这个说法,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聊聊;但是更多的人却是当做一个笑话来看,觉得根本没有可信性。肖恩-霍尔难道把哈佛大学那些高材生都当白痴了——为他人做嫁衣?还有纽约市政府、迪拜市政府、“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工作人员都是弱智吗?最重要的是,埃文-贝尔就是那么大的一个靶子,如果真的是有枪手,怎么可能那么风平浪静。

不管受众如何认为,相信也好,嘲笑也好,讽刺也好,忿忿不平也好,但是肖恩-霍尔的目的就是达到了,“世界新闻报”就是把这个话题炒作起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