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灵敏的人也都听到了一二,百姓们都在等这个事的结果,长铮也是必定要站出来给出一个态度的。
若众臣们提出的和亲对象不是她,长铮提出反对,那也就反对了,再吵架也不过是政见不和而已。但正因为人选是她,长铮的反对就有些显得不是那么光明正大了,不少赞成和亲的人止不住会狐疑猜测,长铮的反对是不是有什么私心在。
若是再经一些人挑拨,再弄出一些半真半假的谣言来,整个武定王府不仅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而且还会让人对长铮的功绩和威名质疑。
而她背着众人跑去宫门自荐,不仅仅可以填住了所有人的嘴,减轻外头对王府的压力,而且也是牺牲她自己给王府再加上一重保障。
只要她真的去了东辽和亲,相信接下来的十年里,大兴百姓就会像记得乐和大长公主一般记得她的牺牲,也无人敢再把主意动到武定王府的头上。
她把谁都想到了,唯独没有想过她自己。
也许她也想过和亲东辽会遭遇什么,只是她根本就不在意。
泪水再次滚滚而下,“那丫头,怎么就傻得这么厉害,她就不知道她这样,我们又如何能睡得安宁。”
楚长铮将她的头按进自己的怀里,拍着她的后背,“你慢慢教,她总会懂的。”
宁香莲强扯出一抹笑来:“对,得教,一定要教。”不管这件事最后会如何,该教的她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尽数让瑛姐儿学会。
与此同时,苏月瑛坐在屋里,听着楚月琳一边哭一边不停的抱怨着,眼睛却止不住的往门口瞥,似乎在等着什么。可是一直等到月上枝头,门口依旧是那么安静。
她轻轻的将爬在身上已经睡着的楚月琳扫干警,缓缓走到窗边,抬头只见淡淡柔柔的月光下,窗外几个大石缸中荷叶上流动的水珠,在月色的照应下反射出温和的荧光,闪闪亮亮好似一粒粒明珠。
她怔怔站了一会儿,恍惚间,想起多年以前,也是这样明朗的春夜,自己常常隔着窗纱看向对面厢房里透出来的灯光,偶尔还能听到幽幽的笛声,和二哥不满的抱怨声。
家依旧,人依旧,她却要离开了,也许这一生也再无回来的时候。
她轻轻的叹了一口气,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叹息些什么。
这件事是她的决定,她不后悔的;甚至该说是石头落了地,心里反而踏实了。
因楚月瑛的自荐,一干重臣没了脸面的跪大半天殿门后,众臣们只觉得自己的咽喉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给紧紧掐住了。
把苏月瑛推出去,是他们的共谋的结果,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不仅多年来一直喊战的武定王这次竟然默认了皇上和亲的要求,并且连从来就不识大体的苏月瑛,这次还主动前去请命。
这下,他们的那些后步计划还怎么施行?
这个时候谁若敢动楚月瑛,谁若敢说武定王半句不好,别说皇上会不会将其贬官下狱,只怕在路上也会被人砸石头的。
不不不,哪怕和亲之事成了之后,武定王府就等于又多了一重免死金牌,哪怕宁修之的名声再不好,哪怕楚逸之再无法无天,但在两国战火再起之前,哪怕楚长铮死了,谁也不敢往武定王府上伸爪子。
若是苏月瑛笼络住了东辽的少主……麻烦只会更大!
早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他们真该多扇自己几个嘴巴,把嘴扇肿了,那天也就不会乱附和,也不会有今天的烦恼了。
分析了利弊,朝堂上没有人再敢主动问半句和亲之事,连避不了非奏不可的事,也小心谨慎尽量做得万无一失才敢上折子。甚至连宁修之最近常出入宫门,在正顺帝身边一留就是大半天;楚逸之一天跑几趟驿战,寻东辽人的晦气,也没有人敢置疑一二。
人家妹子都为国为民要和亲了,还不能容许人家进宫向皇上讨要些好处,商量一下和亲的仪程?还不能容许人家去打压一下夫家,给自己妹子赚点底气?
过了三五天,实在是怕拖久生变(也可能是被楚逸之找茬打得一肚子火了)的东辽使臣进宫,当着一干重臣的面,再次提起关于和亲人选之事。
正顺帝冷笑着看着东辽使者没有回答,杨太傅本想替君分忧,可他才站出来,正顺帝就直接指了宁修之:“你来说。“
宁修之大大方言地向东辽使臣拱手见礼,道:“两国联姻,平息战乱这是百姓之福,千秋之庆,你东辽狼主有此意,我大兴自然是不能拒绝的。不过,和亲也是有讲究的,向来还讲究一个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