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人都像孟芸倩她们一样,那么中国的未来,也就有希望了。”不知为何,祝翼铖的脑袋里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顺着这个念头,他不由得继续想下去。孟芸倩在她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当中,算是非常有想法的。然而她又不像祝翼铖那样固执偏激,而且她从来都不会忘记替别人着想。
想到这里,祝翼铖有些汗颜。他突然又想起刚才自己因为听说国军撤退的消息,又恰好遇到了一个那样的民众,结果却迁怒于好心劝慰自己的孟芸倩身上。祝翼铖忍不住回想起孟芸倩有些急,但仍然充满恳切的眼神,又觉得自己刚才无端的暴怒,实在是对不住这个女孩子,难为她还那么好脾气地劝慰自己,还带来了一个那样令他振奋的消息。
祝翼铖自己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要再动不动就忿忿然地发火,尤其不要那样对待对无辜的孟芸倩。这样想着,他拿着写好的稿子,出去找童子军们了。
在人群中转悠了一会儿,他便看到了孟芸倩和林晚两人。孟芸倩似乎是因为已经喊得太久,喉咙都有些嘶哑,却还声情并茂地大声讲述着国军没有离开的事实;林晚在人群中散发着还飘着油墨香的传单,一看就是刚刚印好不久。
这个热血青年注意到他身边的那个人,就拿着一份传单在看。出于好奇他也探过头看了一眼,发现是自己上次写好的一版。这一版内容不多,就是用几个铿锵有力的号召大家站起来,不要屈服,不要退缩,不做亡国奴。
祝翼铖还记得,这张传单大概是他一两个星期之前写好的。当时上海的守军和日军打的还颇为激烈,前线正紧张着,后方也随着战争的进行而紧张。可是现在,虽然还有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毕竟国军主力已经撤出了上海。现在又重新发出了这张传单,比起那时的激越,却多了几分悲壮的感觉。
孟芸倩对着不断围拢过来、愈来愈多的民众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国军八百壮士准备死守四行仓库的事情。正说着,她一抬眼看到人群中的祝翼铖,不免有些惊喜,连忙三言两语结束了演讲,从人群中挤过来,跑到祝翼铖的身边:“祝大哥,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因为心中本就抱着对孟芸倩她们的赞许,又得知了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祝翼铖的心情被一腔热血鼓舞着,显出了自从上海沦陷就没在他身上出现过的热情:“怎么,许你们在这里宣传爱国、鼓舞士气,却不许我过来给你们送写好的稿子了?”
祝翼铖一边说着,一边从口袋里掏出整整齐齐折成四折的字纸,递给孟芸倩。孟芸倩接过稿子,展开看了看,激动得眼睛发亮:“祝大哥,真是太谢谢你了!你写的,都是我们心中想着,却不知该如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的东西呢!”
一边嚷着,孟芸倩一边小心翼翼地将稿纸重新折好,放到自己的衣袋里:“这个等我们回去,就想办法印出来,印它几千份几万份,让每个上海民众都看到它!”孟芸倩愈说愈激动,小脸涨红得像熟透的苹果,眼睛也闪着耀人的光彩。
周围的民众被孟芸倩澎湃的热情所吸引,又不自觉地围过来,不觉将祝翼铖和孟芸倩围在了中央。孟芸倩索性又抬起头,环顾着所有人:“我们要让四万万中国国人都听到我们的声音,并且跟着我们一起参加抗日,投入到战斗当中;我们还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华民国是个坚忍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团结而不屈服的民族!”
孟芸倩话音才落,周围便响起了山呼海啸般热烈的掌声,而带头鼓掌的,正是前几天还看什么都不屑、看什么都不顺眼的祝翼铖。而林晚,这时候也正站在周围的人群当中,为自己的童军好姐妹孟芸倩用力地鼓掌。
民众的掌声,让孟芸倩感到欣慰,林晚的掌声让她感到鼓舞。可是祝翼铖的掌声,对孟芸倩的意义却是最为不同。看着祝翼铖鼓励的表情,孟芸倩突然觉得,自己全身似乎都充满了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流动在她的血管里,猛烈地冲击着她的心,让她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再做更多的事情。
祝翼铖从孟芸倩的神情和目光中看出了这种力量的涌动。他主动伸出手来,就像对最好的弟兄一样,用力地拍了拍孟芸倩的肩膀,认真地问:“孟小姐,除了写传单和演讲,我们是不是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去支持我们前线的战士!”声音虽不大,却蕴含着坚定的力量,令人不自觉地就想追随这种力量。
仿佛有一股赤忱的热流,从祝翼铖的手心一直注入孟芸倩的心中。她认真地看着祝翼铖神采奕奕的眼睛,用力点了点头:“祝大哥,我刚才也一直在想,杨惠敏已经和英军联系好了,他们愿意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