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血铸红梅唤春归 > 第 40 章

第 40 章

州河的这一岸来。每过来一个战士,便响亮地报一个数。

上海的民众紧张地盯着突围的部队,连租界的英军都忍不住冲到炮火圈的边缘,用标准的不列颠英文或者生硬的中文,替国军呐喊助威。他们中的很多,正是和祝远诚年龄相仿的青年,甚至更小一些的少年。

祝远诚站在张柏亭的身边,神情肃穆、眼神坚定。

终于,幸存的三百多名战士集结完毕,在苏州河边站成了整齐的队伍,虽然衣衫褴褛、满面泥土和血迹,却如同国庆节上受阅的礼兵一样,站得整齐笔挺。

谢晋元团长亲自殿后,紧跟着战士们狂奔过桥,和他的家人流泪拥抱,和张柏亭参谋长紧紧地握手。

部队准备开拔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清脆的呼喊:“等等我,我也要跟你们走!”这声音有些熟悉,张柏亭、谢晋元和祝远诚一起回头,却是女童军林晚。

林晚看着祝远诚,眼睛晶亮。桥上的探照灯打过来的时候,可以看出她的脸上似乎是有些绯红。祝远诚看着林晚欲言又止,似乎又不知道该如何答话,便有些无措地转向了张柏亭和谢晋元两位长官。

没等这些人回答,林晚连珠炮似地开口:“我也要和你们一起去南京!我受过童子军的医护训练,可以当护士的!而且,我、我……”她想了半天没想好还能说什么,急得眼睛一眨一眨,直盯着祝远诚,终于嚷道:“总之,我就要跟你们一起走!”

两位军官是过来人了,见了这架势,大致也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这段时间林晚负责印传单,和祝远诚的接触很多。两人对视了一眼,不由得微微一笑。张柏亭看了看林晚,又看了看有些手足无措、却也带着点期待的祝远诚,点点头答应了林晚的请求。

这一支简陋却斗志昂扬的军队,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了英租界。尽管这是一支被迫撤退的军队,这一刻,他们却让全世界相信,即使输掉了一场战役,他们却不可能输掉整个战争。他们没有失败,中华民国更绝不会覆亡。

虽然后来等待他们的,是他们此时绝对没有想到的坎坷,但是至少现在,他们还充满着信心,意志坚定,步履踏实。

闸北不再有“可恨之师”,灯红酒绿的繁华大上海,从此彻底笼罩在白底红膏药的血光之下。

可是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矗立着血ròu筑起的长城。在每一块激战中的国土,都有国军男儿,凭借着比日军不知要简陋多少倍的武器,用生命,用热血,用铁骨赤忱和敌人拼到最后一刻。

即使青天白日旗一次次被东洋刺刀挑落在血泊之中,但却始终飘扬在他们的心里,从来没有降下。

想要在我们的国土上深入一寸,就必定要从无数战士的鲜血尸骨上踏过去。

祝远诚最终跟着张柏亭到了南京,成为战地记者。

谁都没有注意,就在国军撤出四行仓库当晚,许诗虹收拾了所有的行李、首饰或者其他随身物品,离开了上海。至于她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

(全文完)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八百壮士撤出四行仓库之后的那些悲剧,可以查阅网上的资料……这方面资料很多~

这篇文在晋江完结了,这段历史却永远不会完结。

关于祝远诚,他在许多年后,成为了阳明山前、复兴岗上那所政战学校的新闻系教官。

林晚和祝远诚在一起。

关于许诗虹,这个……可以通过任何您所能想到的方法,询问作者~

特地选在了2011年3月29日,是因为,这一天是为了纪念100年前黄花岗烈士而设立的青年节。对于这个日期,一说是4月27日,实际上黄花岗起义是在公历的4·27、农历3·29……具体这里面还有什么考虑,作者也不太清楚。不过这些都是过去,对于今天来说,重要的是黄花岗的精神。

而这一篇文,讲述的也是民国时代的青年,那种澎湃血忱。作者对民国的青年始终抱着羡慕的崇仰,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热血、信仰、无私、坚忍、自由、思辨,超越其他任何一个时代。

那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民国精神。

黄花岗枪声乍起,满清覆亡,民国建成,是全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那些先烈先贤的热血,浸染的是全人类文明进步的崎岖道路。

作者以一个青年的名义,向当年黄花岗的青年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追思。

谨以此文,献给黄花岗的烈士、献给大时代当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