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重生记事簿 > 第 404 章

第 404 章

照韩俊的意思办了,不就是写文章吗?凭着《滨海都市报》的名气,手下早有一帮笔锋犀利的记者编辑,想怎么写还不就是怎么写的事儿吗?

“海鑫集团=慈善集团?”不久之后,《滨海都市报》一条关于海鑫集团准备收购自行车厂的新闻公诸于众,登时引起了轩然大*。

“海鑫集团收购自行车厂的做法,笔者认为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决策,或许这对于自行车厂以及厂内三千多名员工来说是一件好事,可对于海鑫公司本身来说,却不见得是个明智的选择……高达两亿的负债,即便是有着不俗的经济实力,对海鑫集团来说也将成为一个不小的负担……扭亏为盈,岂是说说就能做到的……由此看来,海鑫集团的路,还有很长……对于他们的这种决定,只能用勇气可嘉来形容,但具体结果如何,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

此消息一出,不管是普通市民,还是商界人士,抑或媒体,都对此表示了惊讶和不解。

当然,市民们对于海鑫公司的印象大好,对他们能出面挽救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让三千多即将失业的工人不用为生计发愁的做法还是十分认可的。

但商界人士对此却表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即便滨海商业协会的会长葛精忠,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对韩俊的这种举动也委婉地表示了不解和对前景的不看好,虽然没有直说,但他的意思很明显,海鑫集团这么干那就是自寻死路!

不过,也有人对此大加赞扬,当然是以吕文为首的相关政府官员了,他们对韩俊能心系国家,相应号召以个人的力量来挽救一个国营企业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号召滨海商界人士向韩俊学习,只是有没有人听他们的,那就两说了。而他们如此的态度,不由地让人浮想联翩,坊间突然之间也流传出另外的一种猜测,是不是政府从中施加了压力,而迫使海鑫集团屈服?

至于媒体,他们也是很惊讶,一来是因为海鑫集团的这次投资计划,二来惊讶的是,以往一直是海鑫集团“喉舌”的《滨海都市报》也头一次对海鑫公司的此次投资计划产生了质疑,这让滨海市内其他媒体有些摸不清头脑。

但是,不管哪一方面,持何等言论和观点,骨子里对韩俊收购自行车厂,都是极为不看好的。

民间甚至还有好事者开出赌局,猜测海鑫集团因为有了自行车厂这颗“毒瘤”的拖累,会在多久之后垮掉。有的说一年之内海鑫集团必然被自行车厂拖垮,有的则说两年,最多的,却也没有超过三年。

只是没有一个人会感觉,海鑫集团会带领自行车厂扭亏为盈,脱离困境。

看着报纸上,各种观点不一的评论,韩俊乐不可支,他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效果,当自己推出的第一台电动自行车上市的时候,他真的很想再听听,他们还能说出什么样的话来;当他用最短的时间带领自行车厂走出困境的时候,他真的很想看看,这些人都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表情。

12月28日,韩俊挥舞着支票,高调入主滨海自行车厂。新闻发布会上,韩俊与厂方签订了收购合同,在记者的长枪短炮下,韩俊表现的异常冷峻,脸上丝毫看不出笑意。

他这样的表情,也更加证实了某些猜测韩俊似乎并不满意此次投资,里头或许有些被迫的成分。

但这不能影响记者们提问的热情。

某记者提问:“韩俊先生,您此次收购滨海自行车厂,有什么感想?”

“这是海鑫集团发展道路上的必经之路,我们有着完善的规划,能收购到滨海自行车厂,我们很荣幸。”韩俊平静地回答。

某记者提问:“传言海鑫集团早先准备收购的企业是滨海电视机厂,但最终选择的却是滨海自行车厂,其中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变故?”

韩俊答道:“我们从去年就准备着收购自行车厂的计划,跟电视机厂并没有任何关系,我感觉可能是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误导了大众。”

他说的是实话,可这会儿却根本没有人会相信,如果说韩俊一年前准备收购电视机厂还靠谱,可自行车厂?实在太扯了。

某记者提问:“那么韩俊先生,海鑫集团此次收购了自行车厂,将会进行怎么样的体制改革,是否能引领自行车厂走出困境呢?”

面对这个问题,韩俊只是微微一笑,说道:“做出某种变革,那是一定的,或许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我可以保证,不会是工人。”

此言一出,负责签合同的自行车厂厂长,脸色微微有些尴尬,可合同已经签了,韩俊就是自行车厂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