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的感觉。这一战杀敌近百,但也付出了八名高级军职人员和二十余名近卫死伤的代价。
卫青汗透重衣。他一时弄不清楚自己亲手杀了几个敌人,四个?五个?还是六个?他也不知道,反正冲上去挥剑就砍,夜色中不是黑就是红,黑的是夜色,红的是**,直到身边没了尖叫声,他才发现敌军退走了。
他握剑的手因用力过猛而发抖,剑上仍往下滴着血,至少有一件事他可以肯定,那就是他没有受伤,除此之外,他无法确定任何事。
“将军,前锋突破了金军防线!”一个报事官一路急驰而来,大声叫道。
刘安邦大喜,向前一指:“全体突击!”
“刘叔叔,大旗不要动!”卫青立刻建议。
刘安邦不知道卫青为什么做这样的建议,但他知道,卫青的想法一定有他的道理,而且应当比他刘安邦的想法更合适。现在不是细细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事实已经证明刘安邦信任卫青是对的,前锋线居然这么快就突破了金军防守,证明卫青所做的“向前攻击”建议没错,刘安邦决心信任卫青到底。如果要错,就错到底好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安邦自己没有超常的智慧,但他有一个将军所必须有的基本素质:知人善任。
“大旗留下,中军向前,全军跟随!”刘安邦一连串下令。
“后军可以撤下来了!”卫青提醒刘安邦。
“后军撤不了了!”一个声音响起,是白不信。
白不信满脸是汗,身上满是**,也不知是敌人的血还是他自己的血,他刚刚赶到这里,听到卫青的话,立刻接腔:“将军,林参将被围,我攻了四次也没打开缺口,请速做决断!”
刘安邦一时彷徨无计。他不能把后军扔在那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士兵被屠杀,但现在如果不立刻通过前面的缺口,一旦金军增兵封闭了缺口,就要全军覆没。
“给我一百人,我去把他们救出来!”卫青大声向刘安邦请战。
刘安邦不想让卫青去。卫镇国亲手把自己的儿子交到他手里,他怎么能让卫青去冒这种险?
“我去!”白不信一看刘安邦犹豫,立刻就明白了刘安邦的意思:“将军,我本来就是负责中队与后队相接的,现在后队被隔断,是我的责任,让我去救林参将!”
卫青心知此时不是争论的时候,当既对白不信说道:“让你的人重新组队,把所有旗帜都放下,嘴里大喊你们是左一队的,只要动作快,应当能把林参将救回来!”
正文 第十二章 仇人相见
白不信大喜,大拇指一翘,扭身就走,然后,他一带马又回来了,向刘安邦一拱手:“将军,末将候令!”
卫青脸上一红,他这才发现,自己居然代替刘安邦下了命令。
“照卫青说的去做!”刘安邦一点也没有计较这两个人对自己的无视。如果他们对自己的无视能挽回士卒的生命,他宁愿多被无视几回。
“刘将军!”卫青这一回也注意了用词,不再用“叔叔”了:“你带着中军快通过缺口,留下部分士卒在此死守大旗,金军现在的注意力就在大旗上,他们以为大旗在哪里中军就在哪里,大旗不动,他们的主力只会向这里攻击,这样他们就不会全力封闭被冲开的缺口,这里拖的时间越长,我们就有越多的人有机会通过缺口!”
刘安邦深深一点头,立刻布置下去。还没有布置完,后面杀声大起,只见白不信马上横抱一人跑了过来,不等到近前就大叫道:“医官何在?林参将伤重,快找医官!”
白不信身后,后队汉军士兵且战且退,金军步步近逼,但一时还不至于冲到眼前。
刘安邦见白不信居然如此快就救回了后队,心中对卫青的计谋无比佩服,卫青让白不信的人放下旗帜伪装成左一队的,金军听到居然又来了一个万人队,一定心中狐疑,而被围汉军听到有生力军来,自然会精神大振。虽然这种心态影响时间不会很长,因为很快金军和汉军都会发现来人仍是原来那些人,但只要有那么短短的一会儿,把金军冲开一个缺口就够了。
他连忙命人接过林参将,先通过缺口再行救治,手一挥,带着中军向前面打开的缺口冲去。
蹄声得得,脚步纷乱,幸存的汉军士兵如蒙大赦一般纷纷通过缺口,两边的金军拼命想将缺口重新合拢,汉军精锐的前锋部队死命拦击,在夜幕之下,惨叫声此起彼伏,**残骸不时掉落在地上。
“快走,快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一边督促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