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他们也跟着发财,手里的衣服或如轮转,销量也十分可观。
凤娇现在不愁衣服卖不出去,而是怕拿了定金生产不出来。
张亚梅炒了个西红柿鸡蛋,又炒了个土豆丝。这时候塑料大棚还是稀罕物,冬天多数人家除了白菜萝卜就是腌菜。西红柿还是夏天里弄成酱放到瓶子里蒸熟密封,保存下来的,若不是闺女回来,她轻易舍不得吃。
王国强跟算好了一般,就在饭熟时踏进家门,凤娇给爸爸端去热水让他洗漱,然后,三口人围着饭桌坐下。
“爸爸,我给你送回八万块,该给打井队付款了。”
“嗯,打井队的进度比计划要快,我正准备给你说这事儿,明年春天就能使用,不会耽误开春栽树。”
凤娇很高兴:“这最好了。”
“农学院的教授建议爸爸栽种的品种多一些,而且,山顶、山脚、半山腰,土质、气温都不同,也不能只栽一种树。”
这话上回爸爸说过,凤娇只管点头。
“农学院的秦教授给爸爸争取来一千棵杏树苗,据说这种杏个儿大、水多、很甜,比咱们当地的这种橘红色的杏子好吃。”
“咱们这里的杏子个儿倒是大,就是筋太多。”
“嗯,树苗就是用咱们这里的杏子树嫁接的。秦教授还说,桃三杏四梨五年,种点桃杏,可以早见效益。”
凤娇笑:“没想到象牙塔里的教授,居然还能考虑这么多。”
“秦教授是个妙人,说话幽默,人也聪明,几个农学院的教授都听他的。”……
和爸爸妈妈边吃边聊,饭后,凤娇还陪他们了一会儿,才匆匆去了工厂。
凤语和倩倩刚好都在办公室,看到凤娇,又惊又喜:“娇娇,正要给你打电话,你就回来了。”
“有什么事儿吗?”
“魏李乡的张俊才不是也开了一家服装厂吗?前不久进货时上了大当,买了很多‘防羽布’,还挺贵,他说他不会设计,做不出衣服,问你要不要?他打算连厂子一起卖了,机器还是全新的,按买价八折给咱,布料,更便宜,五折。”倩倩先说话。
凤语补充道:“张俊才家以前是大财主,听说祖上出了大官儿。四七年底,他爹在京城念书时,咱们家乡解放了,他不敢回来,就跟着人去了外国,现在在澳洲,靠养牛发了大财。前年老头回来,给他了五十万,还留了好些书,让他学养牛。
张俊才嫌养牛太累,听说你做衣服发了财,去年也跟着开了服装厂,他的布料还是进口的呢,没想到这么快就经营不下去了。”
“哥,我的资金根本流转不过来,便宜也没法买,你和他接洽一下,看看两家能不能合作,他若是愿意听我的,或许可以跟着发财。”凤娇道。
八十年代中期,鸭鸭羽绒服获得国家名牌产品称号,一时羽绒服风靡全国,可以说,能生产出来,就不愁卖,这大概是张俊才买防羽布的原因。
可是不止靠山屯,整个河西都是缺水地区,没有鸭和鹅,哪里来的鸭绒鹅绒?国内市场羽绒也十分稀缺,甚至有不法商人把鸡毛填到羽绒服里,凤娇真没法将那些防羽布买下来。
可笑张俊才,连布料都不调查,就贸贸然闯进来,不赔钱才怪,但他有国外亲戚,可以设法弄个外资公司,凤娇进口原料,产品外销也有了路子,这才是让她心动的地方。
王凤语和倩倩连连点头,然后,开始下一个议题:“娇娇,你批发来的布料,大概月底就完了,腊月里我们还能生产半个月,你要不要去进货?”
“月底就没了?”凤娇吃了一惊。
“是这样的,张俊才的厂子停工,一部分手艺好的工人都到咱这里来了,还有吴魏营那边也有人来,生产进度大大加快”
“吴魏营也有人来?”
吴青峰在吴魏营开了个服装厂,专门抄袭凤娇的服式,据说他们厂生产状况也不错,工人怎么会过来?虽然这边工资一个月多几块钱,但宿舍都是借村民家的房子,很挤,而且食堂大锅饭,也远不如在自己家吃得好。
凤娇心中不由警铃大作:“他们为什么不在自己家门口工作?”
“说是吴青峰十分刻薄,加班到半夜,也不给加班费。”倩倩道。
凤娇听张春芳说过一些情况,知道吴青峰那边经营得也不错,但从没听说不给加班费的话:“嫂子,你和我哥认识吴魏营的人不?要可靠。”
“认识,我娘家弟媳妇的妹子,就嫁到吴魏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