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北京,让他们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现在,两个老人都不在了,他们两个也老了,都当爷爷了。”
周老太太的眼睛,定定地看向前方,似乎能透过遥远的距离,看到养子一般,“爱民身体不好,他还不到七十,竟然不如我,走路都得拄拐杖……”
周老太太的语气里,有掩饰不住的怜惜之情,虽然不是她亲生的,但养育之情,已经深入骨髓,她对养子,一样情深似海。
“我后来一直跟养民生活在一起,他是我随部队下江南时,捡来的小灾民,当时他都十岁了,瘦得皮包骨头,看着就跟五六岁的小孩子一般。这孩子最乖了,那么大才开始读书,还是我教的,我工作很忙,居无定所,他跟着我到处跑,后来好容易稳定下来,才想着送他去上学。我驻地附近有所学校,却是一所高小,就是没有一到四年级,他不愿意给我添麻烦,就插班到五年级,白天学第九册,晚上在家自学前面的八本,他聪明,又用功,竟然在两年后,顺顺当当毕了业,还考到河东省最好的初中,反正,这孩子读书我就没怎么管过,稀里糊涂的,就上了大学了。养民是最令我骄傲的孩子,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非常出色。”
凤娇被周奶奶的话惊到了,她实在想不出来,这样豁达开朗值得尊重的老人,竟然经过亲生孩子难产而死的悲惨时光,她是用怎样的毅力,化悲痛为力量,把全部心力,投入到自己誓死效忠的事业,还在百忙之中,抚养孤儿和战友遗孤的?
凤娇看到她和周养民互动的情景了,跟亲生母子毫无差别,这说明了什么?还不是周老太太待养子如亲生,做孩子周养民知恩报恩,侍养母为亲母若是有人把他们母子间的故事写成书,还不知怎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呢。
同时,凤娇也明白周老太太耄耋之年,为何还想要工作、不肯闲着了她身体尚好,却没事可干。
周养民有两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儿,六八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去了新疆,后来嫁给一位在阿克苏服役的军官,现在随军在那边生活,一年也难回来一次。
周养民的老二是个男孩,学习特别好,前年考中国矿大的研究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公派到英国,比他姐姐离家更远,两年多都没回来过。
别的老太太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