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亲自策划的战役。
威芒大军主动进攻了,前线领兵者是瀚雄。镇南大将军威芒没有进入郑室国,仍在边关坐镇,而瀚雄离开了善川城,率领一支精锐大军到了郑室国防线的另一端、突袭关防从东边强攻香木城。与此同时,北刀氏大军也改变了主攻方向,集结主力精锐亦从西边强攻香木城。
这是自巴原开战以来,最激烈的一场战役,比少务在相都城外与舆轩大军决战的规模还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说是不惜代价。香木城在郑室国都以南,位置靠近孟盈丘,既是守卫郑都城的屏障,也隔开了威芒与北刀氏这两支大军。
不论是芮川还是兴竹,都清楚这座城廓的重要性,郑室国在此地布以重兵,还调来了好几支精锐军阵增援。
所以这是一场毫无机巧可言、纯粹是硬碰硬的大战,少务下达命令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命前线大军一定要拿下此城。两路大军左右夹击,激战了近一个月,在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后惨胜,终于攻占了香木城。
少务一统巴原的志愿,终究还是要凭实力去实现的。香木城之战,巴室国遭受的各种损失,超过了此前所有战役的总和。尽管只攻下了一座城廓,对于战争全局而言却是转折性的。北刀氏与瀚雄会师了,这支越过西界山插入郑室国腹地的孤军,打通了与巴室国的联系。
香木城落入少务之手后,孟盈丘已完全在巴室国占据的城廓环绕中,不复当初那样位于三国交界处。
073、太上不知有之(上)
芮川大将军不是不想死守香木城,但实在没干得过对方啊,战败亦无奈。他收拢残兵后撤到国都外布防时,已明白郑室国陷入了全面的被动,想打消耗战困死或拖垮北刀氏大军的计划已经失败,除非能在短期内集中全部精锐主力重新夺回香木城。
但是这样做,就必须要收缩东边的防线了,将精锐军阵全部调到国都附近。打了这样的败仗,芮川在心中也难免记恨兴竹。假如兴竹早听他的建议,将更多的精锐军阵撤到香木城来,这一站未必守不住啊,可是现在已经晚了!
芮川派人劝郑股紧急调集国中全部精锐军阵夺回香木城的同时,亦想弹劾兵正兴竹误国。但他还没有回到国都呢,兴竹已经联合言官在朝中弹劾了他。
兵正大人兴竹声称,芮川大将军在北刀氏兴兵入境之时,不战而节节后退,拱手让出三座城廓。更可恨的是,他竟然向主君谏言,欲调动东线边关大军回撤,继续不战而将另外两座城廓献于少务。此人是武夫丘弟子,曾与北刀氏同门学艺,暗中必安心向少务。
香木城之战,主君与朝中诸臣皆已叮嘱重地不容有失,可是芮川损兵新将后仍然丢城,陷战局于完全被动之势,恐是有意为之。如今之计,只有收缩国中精锐拱卫都城,并竭力夺回香木城,已不宜再用芮川为大将军,建议主君最好将其撤职拿问。
香木城的战败,后果实在太严重了,必须要有人来负这个责任。作为这一战的直接指挥者芮川又怎能跑得掉,兴竹便先下手弹劾了芮川而且下的是狠手,不仅指出芮川有战败之责而且有暗通巴室国的嫌疑。
与此同时,郑室国东残守卫国境的大军终于回撤了,主动放弃两座城廓向国都方向收缩,若能夺回香木城是最好,就算夺不回来也要尽量稳定住不利局面。恰在这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变数,巴原上的三国之战竟突然成了四国之战,帛室国也趁机兴兵杀入了郑室国!
去年初秋,相穷与少务举兵,皆杀入了对方国境,当然引起了樊室国与帛室国的关注。可是这一战来得太突然,这两国就算想插手也没有做好准备,况且与他们并没有关系。可是两国亦不可能坐视不理,虽没有下达战事总动员令但也在暗中增兵,悄然向边境集结大军。这不仅是为了以防万一,假如有便宜,说不定还能趁机捞一把好处。
各国边境线上本就有军阵驻防但是要应对大型战事,还必须从国内各城廓调兵增捩。以当时的交通条件,集结后备军阵先后开到国境线上恐怕几个月也过去了。与原相室国东境交界的是樊室国,等樊室国完成了大军调动相室国之战基本上已经结束,没他们什么事了。
原相室国东境与樊室国接界的有三座城廓,分别是白驹城、古雄城与飞虹城,这恰恰就是少务最先进军的路线,也是进军之后派重兵布防的大后方。假如樊室国想趁相室国兵败之际点便宜,恐怕也找不着机会。
可是等到巴室国攻打郑室国时,却给了与郑室国东境交界的帛室国足够的准备时间。帛室国君帛让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