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月也笑了,演的再过也得尴尬的演下去,又要去问人。
宝玉道:“拣那大的给他一块就是了。又不做买卖,算这些做什么!”
麝月听了,便放下戥子,拣了一块,掂了一掂,笑道:“这一块只怕是一两了。宁可多些好,别少了,叫那穷小子笑话,不说咱们不识戥子,倒说咱们有心小气似的。”
那婆子站在外头台矶上笑道:“那是五两的锭子夹了半边,这一块至少还有二两呢!这会子又没夹剪,姑娘收了这块,再拣一块小些的罢。”想来这个也是和屋里人配合惯了,这就是把钱过了明路。
麝月早掩了柜子出来,笑道:“谁又找去!多了些你拿了去罢。”
宝玉道:“你只快叫茗烟再请王大夫去就是了。”想了想才想起来,这茗烟已经遇害了,有改口叫锄药去了。
婆子接了银子,自去料理。如此有得了一两银子的好处。
这像不像大企业里,报账的那点猫腻。
一时,锄药果请了王太医来。先诊了脉,后说的病症,与前相仿,只是方上果没有枳实、麻黄等药,倒有当归、陈皮、白芍等药,分量较先也减了些。
这就表明胡太医的医术没问题。可这王太医的药方确实没有枳实、麻黄。为什么?因为王太医对贾家太熟悉。贾宝玉对胡太医的药方不满意,王太医这种在豪门走动久了,为人谨慎,只一问就会套出贾宝玉之前的意思。再出方子当然不会有枳实、麻黄。
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狼虎药。我和你们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里长的几十年的一棵老杨树,你们就如秋天芸儿进我的那才开的白海棠。连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如何禁得起?”
可问题就是王太医的方子有效么?
还是那句话:不对,没有错!感冒不吃药身体扛过去也可以!但有些人扛来扛去,却容易伤了身体根本。晴雯最后为什么生病被撵后一病死了?与这次重感冒再拼死补雀金裘大有关系!也与王太医这一剂治不死人的药大有关系!
这宝玉别有真有病了,就是一朝打个喷嚏,都能叫太医来瞧瞧,他就没重病过,可和晴雯如今却是重感冒啊。
王太医是贾家经常走动的太医。林黛玉吃她的药,贾母吃他的药,贾宝玉挨打,还是吃他的药,加上晴雯这次基本贾家是很信任王太医的。
胡太医是新来的,不知道贾家的规矩,根据病情开药方,这种对症下药的药方才没问题。而王太医根据贾家的规矩和主人的意见开药方。这就坑人了!
这贾家要是自己会看病,还要太医干嘛?
贾宝玉认为女儿禁不起,王太医他就给晴雯开一个减量的药。林黛玉身子弱,他一直给吃人参、肉桂。
这是什么?这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想想都可怕,林黛玉的病确实难医,可对症调养怎么一点不见好?薛宝钗查了很多医典认为林黛玉的人参肉桂吃的太多,反倒虚不受补,王太医会不知道?他还给林黛玉继续吃,就是不愿承担换药方的风险。
王夫人曾给林黛玉换了鲍太医的药,吃了没效贾母让她继续吃王太医的药。吃不好,吃不坏,不会像鲍太医那样丢工作少赚钱。王太医这样的医生太最可怕。
他要的不是治好你的病,他要的是五星好评。
皇宫处处皆如是,这胡太医做的是医生,却没有工作了,这王太医却深知做官的道理,难怪一帆风顺。
麝月见宝玉这么说,笑道:“野坟里只有杨树不成?难道就没有松柏?我最嫌的是杨树,那么大笨,树叶子只一点子,没一丝风,它也是乱响。你偏比它,也太下流了。”
这话看着不找思量,却是深有讲究的,要不是前面有那薛宝琴的怀古诗,险些没看懂。
在《长生殿》里,唐明皇和杨贵妃入蜀避乱,来到马嵬坡时,发生兵变,杨贵妃被赐死,因为战乱时期,条件也不允许厚葬杨玉环,所以就随便找了一个地方,把杨贵妃草草安葬,这个也可以称为野坟。
而为了以后能找到杨贵妃的坟墓,高力士在曾在坟墓前用老杨树做标记。而这大观园中,薛宝钗就被誉为杨贵妃,如果这样联系起来,就可以明白这不是麝月非常不喜欢贾宝玉,为什么要骂杨树下流,这实际上都是在暗讽薛宝钗下流,为了金玉良缘,自从薛家入京,开始各种各样的杜撰故事,攀附与人。如今薛家另寻了高枝,又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