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自己太过重用杨家人,不然直接给他个二品大员都是可以的。自己对得用的人一向不吝提拔,比如,李林甫……
不自觉间想到李林甫,明皇的眸子暗了暗。已经好久不曾想起他了。他当初也是办事能力强,被自己大力提拔,坐上了宰相的位置,结果……还是玉环说得对,慢慢来,不要过度提拔比较好。
“玉环近日无事,你去陪她说说话吧!”明皇很快平息了内心的波动,恢复镇定,给了杨国忠一个恩典。
“微臣谢陛下恩典!几日未见,微臣也想娘娘了。”杨国忠顺利讨了差事,行礼退下,兴冲冲地跑去找玉环了。
第二日,明皇下旨,封杨国忠为骊山行宫司曹,骊山行宫的重修事宜一概由他负责。行宫司曹一般为四品闲差,虽说杨国忠升了职,但眼下骊山行宫是一个烂摊子,谁都不愿接手,所以没有人眼红他,反而大部分人都对他抱着同情的眼光。
但是杨国忠向明皇讨得在骊山行宫修建外殿供群臣居住的旨意后,群官就知道他们想错了。这哪里是什么烂摊子,这可是一个肥差啊!只可惜后悔无及。
杨国忠命手下匠工做出来设计图后,充分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忽悠着好些世家争相出大价钱买下了外殿的院落。骊山泉眼很多,他引了几条泉水进这些院落中,跟他们说这是皇上用的温泉,就引得他们争之若鹜了。而且温泉对妇人和老人的养生疗养效果都很好,也可以作为祖产传下去,倒没有一个人觉得亏了,反而都觉得能买到就是占了大便宜。
此事过后,杨国忠能干的名声传遍天下。他又有能力,又是贵妃的表兄,但是没有依靠裙带关系,老老实实地从六品官员做起,一步一步慢慢上升,被人传出了清廉能干的贤名。
有好事者扒拉完杨国忠的事情,又顺便扒拉了下杨家的其他人,发现他们都很低调,谦虚有礼,宽厚仁和,身为皇上最宠的贵妃的家人,没有一点恃宠而骄的恶行出现,实在难得!
于是杨家在官员和百姓中都有了很好的口碑。
天宝十四年,明皇七十大寿将至。
李亨想给明皇好好办个隆重的寿宴。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时候能活到这个岁数,是很不容易的。
可是父皇还缺什么呢?他什么都不缺。大唐国泰民安,不用他操心。这些年在贵妃的巧妙调和下,皇室中人早就没有了隔阂,和普通人一样享受起了父子敦伦之乐。宫廷内外都没有要操心的,如果一定要说还有什么遗憾的话,大概他还缺一个皇后吧!
那自己就帮忙推动一把吧!
第32章 杨玉环之妃子无恨(十七)
李亨自幼丧母,由被废的王皇后抚养过几年,后来王皇后被废,当时的太子及另外两位成年的兄长被武惠妃所害,皇子们受到武惠妃的威胁,都不敢崭露头角。武惠妃死后,又是李林甫专权。李亨一直活得战战兢兢,谨小慎微。
直至李林甫被处死,李亨才算松了口气。
难得现在得宠的杨贵妃一点野心都没有,对晚辈慈爱至极,极大地缓和了他们父子的关系,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皇宫中也营造出了一种脉脉温情。即便是他的生母杨妃,抑或是当初的王皇后,都没做到这一点。可见她聪慧至极,又良善至极。
如今父皇年迈,贵妃不可能再有子嗣,贵妃没有伤害他们这一系皇室子弟的理由。既然如此,让她做了皇后又如何?贵妃再尊贵,也比不上皇后,虽然后宫中杨贵妃实际上就尊享着皇后的威仪,但是毕竟没有过明路。
自己提出立她为后,不光是送给父皇七十大寿的寿礼,也是对她调和他们父子关系的报答!她必定对自己有所感激,以后彼此间的关系也会更好。这也是他对一个有德后妃的最大尊重了。
而杨家也会成为真正的外戚。
李亨的生母本身也是杨家人,虽然跟贵妃娘娘不是一支的,但也带着点亲缘关系。杨家人德高望重,行事低调。杨国忠虽然职务不是很高,但也是一名闻名遐迩的能臣。杨家未尝不可引以为自己的母族。
李亨拿定主意,就在翌日的朝堂上亲自上奏提了出来。
“父皇,儿臣有奏!”
“说。”
“中宫不可长期无主。贵妃杨氏门著勋庸,誉重椒闱,德光兰掖,存有懿范,内外咸服,堪为天下表率。儿臣恳请陛下早定后位,以安□□。”李亨说完,长揖跪地不起。
众臣皆惊。虽然他们对贵妃的贤德皆有耳闻,但是太子这样推崇她,甚至主动奏请皇上封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