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朝中大臣,已无人能比国舅庾亮,但庾亮还是心存几分卖弄,假意推辞。诸葛恢道:“下官听说,造反的贼首之中,皆是大晋将门之子,一呼百应,不容小觑。”
“那又为何非老夫不可?”庾亮问。
“此番多云山贼寇,举兵作乱,所举义旗,正是要清君侧,郡主身侧,指的何人,岂不就是五位国舅?”
“哦?”庾亮听了这话,不由得捻着胡须,沉默起来,此时当朝五位国舅,正是大哥庾亮、二哥庾冰、三哥庾怿,四哥庾条,老五庾翼。兄弟五人,权倾朝野,也超过丞相王导,成了江东第一大士族。
庾亮道:“听诸葛侍中所言,老夫一家反到成了众矢之的?”
“正是,”诸葛恢作揖道:“流民作乱,用兵之时,令弟庾冰,屯守武昌;令弟庾翼,驻屯荆州,以朝廷之令,讨伐反贼,出师有名,不可犹豫。”
庾亮听诸葛恢抬举自己的两个弟弟,假意点了点头,“嗯。”
诸葛恢站起身来,凑近说道:“下官欲保举此二人,提兵东进,阻郭斁于江北。”
“侍中用心良苦,勤王抗贼,也是应当,可老臣又能如何?”庾亮问道。
“庾氏众臣,国舅居首,若无国舅手书,仅凭圣旨,未必能驱动得了 。”诸葛恢道。
“哎.....,平定叛乱,臣子本分。”庾亮得了便宜还卖乖,又假意说道:“庾冰、庾翼,老臣自会叮嘱,皇上那里还望侍中,美言回禀,平贼必成,无需担心。”
诸葛恢会意一笑:“国舅尽可放心。”
庾亮答应了出兵之请,诸葛恢拜别庾亮即刻返回朝中,面呈天子,这才是:
士族豪强镇江宁,皇上不求不发兵。
天子虽高龙威弱,江东大姓更威名。
诸葛恢来至显阳宫,除了殿门外有两个小太监当值,殿内只有香炉生烟,别无他人。晋成帝司马衍早已在文书殿等候多时。
晋成帝司马衍此时年方十八,二眉高翘,眼大如铃,鼻正唇薄,英姿风骨,只是身材单薄,秉性暗弱。
自从去年太后庾文君去世,晋成帝愈加憔悴,年纪轻轻,却羸弱多病,自从听说起义军兴兵淮南,愈加恐慌,毕竟朝政大事,身不由己,全在国舅庾亮和丞相王导之手。晋成帝整日担惊受怕,夜不能寐。
诸葛恢快步上殿,一看自己的近臣诸葛恢归来,晋成帝司马衍道:“爱卿不必多礼,国舅那边怎么样?”
“陛下放心,微臣已说服国舅,调用武昌庾冰、荆州庾翼,两路兵马,渡江北上,围剿反贼,只等皇上圣旨。”诸葛恢道。
“果不出朕所料,庾亮不答应,朕就调不动一兵一卒!”
诸葛恢一看司马衍龙颜不悦,进而作揖道:“王导病危,大限将至。眼下百官,必赖国舅。”
“一个太后,五个舅!”司马衍道:“满朝文武都知晓,庾亮、庾冰、庾怿、庾条、庾翼,哪个不是手握重兵,权倾朝野,若非王导制衡,恐怕天下只知庾氏,而不知有朕。”
诸葛恢知道晋成帝司马衍一直厌恶庾家这一大士族集团,担心皇位被架空,诸葛恢问道:“如今满朝文武,威望皆不及庾家,此番出兵,非几位国舅不可。”
“哎”晋成帝司马衍一声感叹,又说道:“臣强主弱,也只得如此,二舅庾冰为帅,五舅庾翼为大将,谁可为军师?”
诸葛恢道:“微臣举荐豫章太守褚裒,内有气度,处事弘远,又在豫章,命他参与军机,定可无忧。”
“嗯......”司马衍点点头,说道:“就命褚裒为参军,由豫章出兵,会合庾冰、庾翼,尽快开拔,不可延误战机”
“微臣遵旨。”
讨伐郭斁起义军的圣旨,由八百里快马,寄送武昌、荆州,庾冰、庾翼两兄弟在武昌会合,点起五万马步军,向淮南进兵;豫章太守褚裒(póu)筹拨粮草,从豫章发兵,奔赴淮南。
庾冰、庾翼兄弟二人与豫章太守褚裒会合,征讨多云山贼寇的大军,浩浩荡荡沿着长江,乘船东进,直抵多云山。
大哥郭斁在忠孝大堂,焦虑的来回踱步,只见二弟祖智、三弟苏硕、四弟司马勋,一起赶到忠孝大堂。
“哥哥催得好急,出了何等大事,如此焦虑?”三弟苏硕问道。
二哥祖智道:“是呀,用不了三五日,我便挥师渡江,为何此时急令召回?”
郭斁道:“不瞒诸位兄弟,哨探来报,朝廷调集三路大军,二国舅庾冰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