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迷情大唐之爱抑 > 第96章 补充

第96章 补充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迷情大唐之爱抑 (om)”查找最新章节!

【唯武独尊(辟谣)史书对武则天的人品污蔑

史书记载,武则天还是昭仪时,杀了刚出生不久的亲生女儿,嫁祸给王皇后,从此高宗生出废后之念。

史书记载,武则天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

史书记载,武则天杀了大儿子李弘,又杀了二儿子李贤,为她称帝铺平道路。

都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

不过,是真的有史书记载(而且是正史记载),而不是说是真的事实。

实际上,这些记载,都是唐朝史官和宋朝史官宁可玷污职业道德,也要污蔑武则天的谣言!

关于第二点,武则天是否杀李弘和李贤的分析,另有帖子已经分析过,其中也提到了上官仪提议废后而被杀的原因。本帖只讨论武则天大女儿和王皇后与萧淑妃的死

先来说王皇后与萧淑妃的死。关于王萧儿女和武则天的恩恩怨怨,无非就是后宫里那么些事,最后武则天赢了当上皇后。两女输给武则天,并且因为中间的一系列恩怨,最后酿成仇杀。那么,她们是怎么死的呢?

《旧唐书列传一.后妃》里,是这么说的:【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后母柳氏、兄尚衣奉御全信及萧氏兄弟,并配流岭外。遂立昭仪为皇后。寻又追改后姓为蟒氏,萧良娣为枭氏。---------这里,是缢杀。

我们知道,涉及到武则天的问题,宋朝的史官基本是不要脸皮的(原因暂不论),软史料不说,连硬史料都是有选择性的采录那些更原始的来自唐朝的武则天的黑材料。所以,涉及到武则天,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新唐书》什么的,可信度都很低。最可信,是成书于五代十国的《旧唐书》。

按道理,旧唐书写到王萧二女的死,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是缢杀,并且把两女的姓分别改为蟒和枭。但很诡异的是,就在上面那段话之后,紧接着又跟进了一段话:【baba。。。。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

这就严重了,砍了手足,做成人棍,投到酒瓮中,称之为”骨醉“,二女被折磨了几天才死掉。那么,旧唐书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在同一卷里,在相连的段落里,写了两种不同的死法?只要是个懂古文,都明白这其中的诡异之处。为什么?

因为旧唐书的作者们,很敬业!史官写史,原本就应该是摒弃主观喜好,只按照史料来推演逻辑,但很显然,旧唐书的作者在推演武则天相关时,遇到了困惑,因为关于武则天的史料各种冲突。而且,以最严谨的逻辑来分析,都得不出一个肯定的结果。于是,干脆就把两种死法都写了上去!具体真相是什么,你们后人自己去判断!什么?你说我们是史官,要给出结论?扯淡,我们自己都没有定论,不想误导后人!

当然,也可能是关于这段历史,旧唐书的作者们意见出了分歧,所以把王萧二女的两种都写了进去,但无论如何也能说明,这只是作者们的观点之争,并不涉及对武则天的污蔑。那么,两种观点,那种才是真相的呢?是坚持武则天”缢杀“二女观点的旧唐书史官是正确的呢,还是认为武则天”骨醉“二女的史官才是权威?

(还有一种概率无限小的情况,那就是旧唐书里,”缢杀“派的史官是武粉或伪武粉,哪怕没有史料支撑,他们也坚持认为不可能是”骨醉“)

”缢杀“与”骨醉“,我们不能认为温和的“缢杀”就一定是真相,因为也许武则天改史了也说不定,她横行霸道,勒令史官把“骨醉”改为“缢杀”。或者史官讨好武后,把坏的往好的写也有可能,不是吗?

所以,除了旧唐书,还需要找其他史料,而且,是更硬的史料!那么什么是更硬的史料?

史料的硬度,指的是该史料反映真实的程度:

1.最软的史料(20%),一般指史官本人的主观论调,比如史书说某某人很坏,某某人很好,某某人说要造反等等。此类情况,带有很强的史官个人情绪,即使能反映真实,可信度也很有限。这个我在1楼李弘之死那篇文章的25楼里头有提到过,史官也有自己的群体立场。你认为说武则天很坏,她就很坏啦?

2.稍硬一点的(40%),就是历史人物私下说了什么不太敏感的话,或者半公开场合发生了什么事。因为这种场合一般公开度不高,史官或根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