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信念,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孔安国目光灼灼,盯着司匡,沉声问道:“那群流民的性命,与公毫无关系。这么做,值得吗?”
司匡拱手一拜,双手一摊,笑嘻嘻的回答,“没有值不值,只有配不配。他们属于大汉之人,自然应进行救助。如今,我大汉与匈奴剑拔弩张,随时可能开战,多一个人,便多一份力量。”
“刚才孔兄欲问《春秋》微言大义,现在,小弟便说其中一点。”
“请讲!”孔安国神态严肃,一本正色。
“《公羊传·僖公十七年》曰: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司匡声音高昂洪亮,言语抑扬顿挫,“吾认为,微言大义,大复仇第一!”
“自高祖白登之围,至当今陛下,我大汉已有七位皇帝!陛下既然重用儒家,儒家,自当忧虑君王复仇之事。”
“救助流民,看似多管闲事,实则不然!黄河决口已经三年有余。三年时间,能活到现在的流民,毅力非常人可以比拟!若给与盔甲,他们的战斗力,虽然比不上中尉甲士,但绝不会比高密县士卒差!若是令其进入边境,最少可抵御匈奴三千人!”
这一点,已经由一位皇帝经过证明了。
虽然李世民是让死囚活下来,但那群死囚的战斗力与颠沛流离三年的流民相比,差距并不大,甚至,还可能差很多。
死囚被抓之前,生活无忧。
而流民可是在生死边缘徘徊了三年。
三年的磨炼,足够让一个人,变得坚定!
足够让流民拥有活下去的意志。
倘若能收服一万流民的人心……
日后进入军方,出征匈奴的时候,未免不能拉出一支堪比中尉甲士的铁血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