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一九四一年的末尾,国际局势因太平洋大战爆发引起了划时代的变化,要展望未来局势的发展,必须要先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及其对于各主要战场国的影响和关系。
太平洋上大战危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即已萌芽,以后危机一年一年的成长起来,直拖延到今天才正式爆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如英美法日都拼命的扩充海军,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后来的英美日海军竞争。英美日太平洋海军竞争之幕后原因,实系各国在远东存在着重大的经济冲突。二十年来美国的“远东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海上自由”等口号,同日本的独占与侵略政策恰恰相对。一九二一年冬天,美国在华盛顿召集九国会议,起初要解决太平洋上海军限制问题,最后就变成了一般的远东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关于中国。“九一八”之夜,日本悍然撕毁九国公约,进攻中国,实际也就是日本以武力驱逐英美远东势力的开始,也就是今日太平洋大战的导火线。九一八事变之后,领导国际力量反日的是美国而不是英国,唯一敢对日本说几句硬话的也是美国。所以美国本来不是国际会员国,但当国际为中日问题在日内瓦开会时就非邀美国去参加不可。美日两国的矛盾因日本的猖獗一天天的深刻起来,尖锐起来,直至今日的混战局面,太平洋的名字和它的实际情形变得恰恰相反了。
了解了上述一点,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日本死倒在轴心怀里,为什么日本不顾中国的牵制而决心作更大的冒险。同时,我们也可以预测到太平洋战争既开,决不会中途妥协,也不会中途变质,除非将日本打得落花流水,决不会有别的结束战争的途径。
二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世界两大阵线的划分更加清楚,使国际问题更趋单纯,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更为净化。从此,世界上中立国家已寥寥无几,使任何妥协之桥梁化为乌有,使一向置身世外的许多国家的无数人民,不得不同中英苏的英勇将士并肩作战。从此,无所谓袖手旁观,更无所谓谁出卖谁,所有反侵略国家必须有福共享,有祸同当,直至击溃共同死敌而后已。特别使我们兴奋的是,从此,中国抗战更明确的成为世界战争的主要部分,使全世界民主国家不得不对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予以新的评价。
基于上述一点,我们很可以想象到,今后的世界战争在形式上日趋扩大,在内容上日趋单纯。并且因为战场日益扩大,因之也日趋激烈,更因之也加速了大战之最后结果。这样空前无比的世界大战,各国均出死力搏斗,决不会长久的拖延下去。一九四二年内虽然大战无结束希望,但胜利局势到下半年总可以看得出来。今日的战争,从战场的具体情况来说,是高度的消耗战,从战争的性质来说,是正义与非正义的决死战。因此,胜利是属于正义的方面与经得起消耗的国家,而最先崩溃的必然是那些经不起消耗的侵略国家。
在两年前中日作战之初,我们就已经说过,中日战争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的胜利与世界问题的总解决不能分割。当时我们曾正确的估计到中国获得最后胜利的三个主要条件,即中国本身力量壮大起来,太平洋发生对日的国际战争,和日本内部革命力量的成长。现在第一步条件正在努力实现之中,第二个条件已由可能的变成了现实的,第三个条件的实现也只是时间问题。日本是轴心伙伴中比较软弱的一个,只要菲律宾和新加坡不被占领,战略地位上仍陷于包围形势,四面受敌,很难撑持长久。不过日本的弱点在背后而不在前面,日本的前途如何,大半还要看斯大林的态度为定。
三
日本以奇袭方式在太平洋上第一步占了便宜,但并不能就决定了今后的战局发展。我们承认新加坡和关岛,中途岛,以及珍珠港各地英美海军的失利颇影响太平洋战局,但是要知道太平洋战争不是一年半年可以决定胜负,所以也不必太重视日本的初步胜利。日本的战略是以闪电战术迅速占领新加坡和菲律宾两个军事根据地,而对夏威夷采取监视态度,对苏联暂谋妥协。由于泰国的没有出息,投到强盗怀里,使印度支那半岛战略形势为之改观。因为“威尔斯亲王号”和“利巴尔斯号”两主力舰的沉没,使日寇在进攻新加坡的初期居于优势地位;同时,菲律宾的防御疏忽,遭敌登陆,也给美国对日作战的主阵地以很大威胁。这些不利情形,在伦敦和华盛顿的报纸上都已明白指出,我们也不用讳言,不过无论一时的战况如何失利,我们对于同盟国的胜利仍抱有极大信心,不稍动摇。因为我们把太平洋战争看成世界战争一部分,当然不能过甚的重视暂时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