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源
龙州有一句俗语:下冻好细米,龙州靓妹仔。说的是,下冻专产好米,龙州尤多美女。
下冻是龙州县的一个老乡镇,因水泽丰富,地质优良,故历来盛产优质的油尖细米。龙州则为边关古镇,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知何故,此地的女子,大都生得眉目清秀,身材俊美,在左江一带富有盛誉。故而,龙州的坊间就喜欢用细米和靓妹互为反衬,作为当地物产的标本,炫耀于世,引以为豪。
但细细一想,若要与周边邻县的女子相比,龙州县城的女子的确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普遍长得白。县里的女子,尤其是年轻女子,大多肌肤细嫩,色泽红润。无论多大的太阳,晒出来的脸蛋都是红扑扑的,是白里透红的那种。邻县的人都觉得奇,同样都在南方,同样都是一种气候,龙州女子怎么总是晒不黑的呢?
二是身材娇小,面容姣好。龙州女子多呈瓜子脸,大眼,鼻子精巧;腰细,高挑,苗条而丰满,怎么看就怎么舒服。尽管都是生长在边远的山区,但样子一点都不土。
三是乖巧。龙州女子无论到哪,都能说会道,嘴巴甜。一帮女人在一起,谈的不是家长里短,就是说从街坊里听来的笑话。你一句,我一句,顿时就乱了,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但她们不只会说笑,还很能干活。在家里,洗衣服带孩子,下厨房煮饭炒菜。隔壁邻舍有红白喜事,都爱主动过去帮忙,择菜洗菜,煮饭洗碗,极尽妇人之道。未出嫁的,个个都是好女儿;出嫁了的,个个都是好媳妇。所以,龙州女子在哪,都是讨人喜欢的。
四是洋气。无论春夏秋冬,走在街面上的女子,身上的衣服少不了五颜六色,样式也是极其时髦的。当年,首府南宁刚时兴烫发,没几天龙州女子就有人跟着烫了;南宁刚兴连衣裙,没多久龙州就出现连衣裙了。很多人气质不行,穿龙袍不像太子,可龙州女子没这个毛病。
综合几点,龙州女子就相貌、身材、性格、气质而论,在左江地区都尤为突出,故得了“龙州美女”之称。而龙州美女又多居于县城龙州镇,故老早就有“下冻好细米,龙州靓妹仔”的俗语。
20世纪80年代中,我的一个大学低年级的同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凭祥。工作没多久就听说龙州多出美女,于是,他就利用一个圩日,专门乘车来到龙州街头,在一棵树下蹲坐了一个上午,专门观察来来往往的女子。原计划中午返回,但竟然滞留到下午散圩。“下冻好细米,龙州靓妹仔”果然名不虚传,让他叹服不已。
李渔在《闲情偶寄》谈到女子之美:“国色天香者,来自于胞胎……”意思是说,女人之美貌,是天生的,是源于父母精血之孕育。此话固然有理,但只指身材相貌。女人之气质、性格,其生成,应源于水土与民俗。
龙州建制于唐先天二年(713年)。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朝廷在中越边境的龙州水口建立了水口关。这是广西最早与越南进行民间贸易的关口,现为国家一级口岸。
自从水口关开埠后,很快,以龙州通商口岸为枢纽的左江,成为广西通往越南,以及联系南宁—梧州—广州—香港的水运要道,更进一步扩大了左江地区的对外交流和联络。据统计,当时仅龙州县城,就有码头29个,可见龙州的商贸是何等发达,而与外界的联系之密切也可见一斑。
龙州镇利民街南面有一个法国领事馆。原先是清末时期法国为修筑龙州至越南同登铁路而建设的配套建筑。法式风格,两层,建成于1896年。但后因越南方面的原因,铁路没有建成。后改成法国领事馆。据史载,因为有了法国领事馆,利民街码头就常常停泊外国船只,德国人、英国人、日本人来往最多。当年,我外公因公干,常常来往于领事馆,与法国人接触多了,学会了喝酒,后来竟然嗜酒如命。
因为对外开放与沟通,自然就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浸淫。故而,龙州女子性格开朗,追逐时尚,洋气十足,这与本地风土人情有关。再者,龙州边地,虽然处所偏僻,瘴气浓重,但山清水秀,所孕之人,自然眉清目秀,娇小可人。
不仅龙州出美人。如今,距龙州县城50多公里远的金龙镇,又成了一个美人窝。
金龙镇原先并不出名,出名倒是因为穷。此地多为山区,开门便见山。街道就在山脚下,学校也建在山坡上。正因为山多,没法种植水稻,故乡民多以玉米为主食。那时实施知识青年插队落户政策,城里的青年最怕到的地方就是金龙。一年到头吃的都是玉米,哪里受得了啊!
但这些年,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