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夏裹乡间别院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终于,礼王批准在此处设立县城,名为裹,也就是意为此城乃夏裹所建。
此告示一出,竟无人异议,仿佛取此名乃是深得名心。只是那些才初识字的老农们,觉得这“裹”字的笔画也太多了一点,不好写。
张至曾便毛遂自荐为第一任县令。由于民风纯朴,再加上人人都追求知书达礼,更添一年两季的耕耘,还有那码头的客商云集,裹城在刚一建立,就富得流油。
衙门的事不多,两个师爷就能处理了。他的主要职责还是编撰字母图和识字歌。他便装出行,一路上都能听到人们关于字母的拼读,以及比赛识字的多少,一派的热火朝天。
同时,谁也不影响谁。种田的继续和田,经商的继续经商,识几个字浪费不了他们多少的时间,而且还不花钱。相反,认识的字多了,衙门还要给赏钱,以资好学不倦。
张至曾信心百倍地要将这裹城变成天下唯一的一座无人不识字的君子城。走着,走着,他发觉有好长时间没有看到夏裹了,也不知道她在忙些什么。
结果,当他找到夏裹时,又被夏裹正在干的事惊呆了。
只见夏裹在靠近山边的一大作坊里,指挥人把砍下来的竹子捶破,用石灰打浆后,便装进窑池里。窑池下生下火。旁边还有一个窑池,那捶破的竹子似乎在那窑池里煮了好长时间。
待那边窑池里的竹子放进去煮后,夏裹便来到这边的窑池。她看了看那被煮得沸腾的竹子,便叫人把这些煮好的竹子拿到河里去清洗,洗去上面石灰,还讴着“发汗”。
接着,再掺水、晒干、再加水,用水碾碾成纸浆。最后,把不知是什么树叶的水倒入,纸浆开始分成,一张一张的显现出来。
紧接着,把这分层好的纸压缩、挤掉水分,晾干……20张一叠地挂在竿上。末了,还有一米长的大刀来裁开。
看了看那漫山遍野的竹子,张
至曾有些发怔。记得他刚来的时候,夏裹命令人在这片荒山种植竹林。
初始,他还以为是小宗姬喜欢竹子的高洁。后来,品尝过了小宗姬用竹笋做的佳肴,他便以为小宗姬喜欢吃竹笋,才种了这一山的竹子。
如此看来,他不由地走到那晾晒好的白纸跟前,伸手摸摸,感觉质地绵韧,手感柔润。将白纸铺在桌子上,拿起笔墨书写一番,吸墨性好,纸面平整。
直到现在,他才明白小宗姬种这满山的竹林,纯粹是为了造纸。比起那些世家制造出来的纸,这竹子造出来的纸,要厚实得多,也实用得多,更主要的是便宜了许多。
张至曾提笔的手,不觉有些颤抖。此纸一出,不知又将吸引多少好书之人,不远千里,不远万里地奔赴这苍茫的漠北。
夏裹早就见到张至曾了。只是她忙得要命,也就懒得的招呼。这种竹子造纸,在她前世的那个时空早已失传,她所接触到的知识也只是来源于网络。所以,不亲手试试,她也怕有纰漏。
不过,现在看来,造出来的纸还是相当不错的。
只是瞧到了张至曾动笔写几个字后,便拿着笔在发呆,夏裹便有些担心,上前来询问:“先生,怎么了?这纸是不是质地太差……”
“不是,不是!”张至曾连忙放下手中的笔,反而是如此说:“我在想,这世间还有没有宗姬无法做到的事?”
“有啊,当然有啊,”夏裹“噗哧”地笑出声来。“例如弹琴,很多人无论如何费心教我,我就是不会弹琴。”
“呵呵,”张至曾听到此话,也不由得捂着自己的山头胡子笑了起来。“宗姬还真好意思说。”
“这纸张相当不错,”张至曾如实地评价。“厚实,润滑,算得上纸中的上品。”
“呵呵,”夏裹显得相当兴奋。她手指着那些纸,在叽哩哗啦:“看看,纸我就要造出来了,下一步就是雕版印刷了。”
张至曾开始还是笑哈哈的。可听到夏裹这么一说,他止住了笑,
感觉前方又有一件大事在等着他去上钩。
“所以,”果然,夏裹停顿一下,又笑眯眯地往下说。“你下一步应该跟你的那些好友编撰一本字典了。”
“字典?”张至曾感觉自己的太阳穴在跳动。
“嗯,嗯嗯,”夏裹的兴致就来了。“就是把一些常用的字,头上安些拼音,旁边注解一些字义,以及组词。”
“这样,人们遇到不识的字,通过字形,或是拼音,能在字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