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潜行,边观察着敌人伤病爬坡时留下的痕迹。
将要接近峰顶时,基本已经猜出对方的潜伏位置。
估算出对方的观测视角后,小心的向峰顶左侧绕去。
往左面绕,是因为如果猜测的不错,敌方狙击小组正在从战场西侧斜着向东南方向转移。
他如果顺势上到山顶右侧,会缺失很大一部分视界,不利于寻找敌踪。
小心的绕道峰顶左侧,刘毅再次估算了敌人潜伏伤兵的观测视角。
确定自己处于对方的视野盲区后,才找了处观测视野良好的位置。
摘下V-94的瞄具,稍稍探出一点儿身体,凝神静气寻找起敌方狙击小组的踪迹。
V-94配备的日视瞄具是,POS12×56轻型12倍瞄准器。
高倍瞄具在一千五至一千六百米上,观测视野是非常小的。
所以,毛子才给狙击手配上辅助的观察手。
刘毅没有观察手,所以他如果想靠一个人的力量,监控整片可能区域,基本是不可能的。
抛开距离因素,只把可疑区域从左到右的仔细扫一遍,就要花上大量的时间。
而且,S形观察期间,目标与观测范围错开的概率,要远大于被发现的可能。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脑子的重要性了。
刘毅从半坡摸到山顶,大概用了十五六分钟。
而敌方狙击小组从刘毅此刻隐蔽的山头,斜插至东南方向远点第三道防线的东侧高点,直线距离大约一千七百米。
加上上下坡的坡度,总距离应该超过了两千六百米。
也就是说,敌方狙击小组此刻大致行进到两处山头之间的谷地,靠近东南方向山脚的位置。
而敌方狙击小组,如果想获得更好的视野,首选应该是山顶方向的西侧山脊线。
因为,我方的第四道防线,在他们的西南方向。
另外敌人肯定知道,现在有一支V-94丢了。
所以,他们也会防备遭到远距离狙击。
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树木较为稀疏的山顶范围。
综合考量下,山顶西侧三分之一处的缓坡带,就成为了最理想的区域。
敌方狙击小组有超过八成的可能,会奔着那片区域去。
然后在那里,寻找合适的地点建立狙击阵地。
有了目标位置,刘毅通过山势走向,就能大致估算出对方上山的线路。
再节选出一段视野相对较好的地段,预先估算出两点间的距离,以及其它射击参数。
然后,边根据风速风向的变化修正诸元,边锁定观测区域,耐心的等候目标出现。
一切正如预料的一般,大约五分钟后,两个身影一前一后的出现在了刘毅预判区域的下端。
前方是拎着野牛的观察手,后面大约两米的位置,是背着V-94的狙击手。
为了保证狙击手的状态稳定,所以两人的行进速度不算快。
这给了刘毅充分的修正时间。
快速将瞄镜装到导轨上,卡紧锁死后,通过瞄镜视野,仔细观察与目标之间无规则飘散的冰晶。
左右打旋……斜上斜下……有快有慢。
凝神静气,由近至远一层层推远的同时,默默计算每一个冰晶弧线,所代表的乱流方向强度,以及对弹道的影响。
加减加减正负补差修正修正……
超过二十次的反复精确后,刘毅左手以极轻的力度,将瞄镜上方旋钮微调了半个刻度,又把左侧旋钮上调了一个刻度。
一丝一丝的将肩膀右提了一线,瞄镜十字套牢目标的侧背部,依照对方的行进方向,又缓缓上提了一个刻度。
标距显示,瞄镜距离目标,一千三百六十米,余三分之个标线刻度。
就在刘毅食指开始发力的一刻,空气中飞舞的冰晶轨迹大变。
风力增强了,引动着两个山隘之间的乱流,出现了新的变化。
而此刻,目标只要在向上步行七步左右,就穿过了整个登山线路中,遮挡最为稀疏的地段。
重新修正,寻找下一片有空档造成击杀的区域?
想法只在刘毅的脑子里过了一瞬,便被否决掉了。
右眼原本缩成一点的瞳孔,随着关注点位的变化,瞬间放大。
然后依照刘毅的注意力,在视界中流转的冰晶间,由近点瞬间推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