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于维汉传 > §2-4 修厕所和“弥合裂痕”之说

§2-4 修厕所和“弥合裂痕”之说

我们在北京的采访,是哈医大北京校友会的会长姜常胜先生安排的。他也是哈医大毕业的学生,后来也调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大)工作,巴德年当院长(校长)时,他任副院长(副校长),是中国著名的公共卫生专家。和巴德年一样,他也是于**的“学生、朋友、部下”,于**当哈医大校长时,他当教务处长。

我给在海南帮助地方搞公共卫生事业的姜教授打了电话。他说,你可别把于老师写成为贫苦农民分忧解难的“焦裕禄”,他是个医学科学家,他防治和研究克山病的过程,是把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很好结合的典范。你可以看一看美国学者卡尔.怀特写的《弥合裂痕》那本书,你就理解了于老师的非凡之处了。

回到哈尔滨,张立君老师帮助我在哈医大图书馆找到了这部书,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张孔来教授翻译的,1995年出版的。书中回顾了美国公共卫生发展史,公共卫生学和临床医学分裂的过程以及它们重新弥合的必要性和途径。在弥合过程中,流行病学起到了一种特殊的桥梁作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贯穿在于**和他的同事们防治和研究克山病的全过程。

没想到30多年前于**教授已经在作“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弥合工作了,但当时他并不被许多人理解。

那是1960年的事,于老师带领着哈医大的七百多名学生在克山县北联公社,开展了广泛的爱国卫生活动。他们先是从扒炕抹墙开始的。漫长的冬季当地农村是火炕取暖的,但火炕不好烧,四处透烟,家家烟气熏天。房屋更是四面漏风,严冬时屋里屋外一个温度。在这样的环境生活,即使没有病源,冻也把人冻病了。无论克山病的那种病因说,严寒都是发病原因之一。所以,于老师领着学生为每一家农户拆炕掏烟尘,把漏缝的墙都砌严实。大家看着教授为自家干这样的活儿,农民也都跟着干起来。

这大概是中国农村最早的“暖房子工程”了。

厕所更是病菌滋生之处,而北方农村基本没有厕所,各家都在自己的房则方便,即不卫生又不雅观。夏天时,苍蝇横飞,哄都哄不走;而到了冬天上男女老少都在屋外上厕所,不仅受风寒之苦,被冻得感冒也是常事。于教授又领着学生帮助各家搭防风厕所,老乡们都感动了!谁见过大教授给老农民盖厕所!大家也都行动起来了。

修好房子修好厕所,于教授又领着大家修村道,经过努力,总算让“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村中路,都变成了平整的沙石路,还在路旁栽了花和树。村容村貌的变化,让被克山病折磨得总想搬家的农民也看到了希望。

有一天,于教授在领着大家修厕所,他裤腿挽起,站在泥坑里,双手拧拉哈辫儿。当地就是用泥草编墙的办法盖防风厕所。泥水溅了他一身一脸,他指导着学生们干得正欢。这时中央北方防治地方病办公室的一位领导来检查工作。北联公社的****指着于**说:

“他就是哈医大的于教授!”

那位领导感动地握着他的手说:“好啊!我们的教授要都像你一样,不愁爱国卫生运动搞不好,也不愁克山病治不好!”

当然也有人劝他:“于教授,你懂好几国外文,又有很好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还是回医院、回实验室吧!”

更有人指责他:“你又下地,又抹墙,这是胡闹!纯粹不务正业!要知道,你是教授,你是医生!”

当年的报纸是把这件事当作于**改造世界、走和农民相结合的道路来宣传的。其实,他还有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在于**看来,这正是教授和医生应该干的正事。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抢救克山病人办法,但是,如果你不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兄弟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他们可能再次患病,更多的人也会得病。就像你从泥潭中救起一个人,你如果不把泥潭挖掉,别人还可能掉进去。我们要作的工作是彻底挖掉泥潭。

***早就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于**就要用自己和学生们的爱国卫生运动的方式,教育农民学习卫生知识,养成卫生习惯,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克山病和所用疾病的土壤。

其实在几个世纪之前,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并不比我们好,正是几次大瘟疫的发生,几亿人的死亡才使他们觉醒,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全力推进卫生环境和设施的建设,如修建大型浴池,这之后欧洲人才形成天天洗澡的习惯。

正是在于**这些重视公共卫生们的专家指导下,克山县和许多病区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