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于**,健步如飞地行走进一个又一个村落。
这时克山病已经销声匿迹了,于**开始关注糖尿病、肥胖症、肿瘤、高血压及各种心脑血管病。他认为克山病,是中国空腹时代的一种穷病,糖尿病等就是属于饱腹时代的一种富贵病。无论穷病还是富病,都是一种“生活习惯病”。日本学术界把这种病定义为:“受饮食、起居、烟酒等生活习惯影响而产生的疾病。”英国称这种病为“生活方式病”,法国称其为“生活习惯病”,德国称为“文明病”,瑞典则叫“富裕病”。无论叫什么病,它对人类造成的危害都是相当严重的,每年人类发病率和病死率,第一位的就是这些“生活习惯病”——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
很不幸,我们中国人民在贫穷的时代曾被克山病等种种“穷病”折磨,日子刚刚好起来,这“富病”又接踵而至了。也许,老百姓穷怕了,饿怕了,馋怕了,这回可有了好吃的,什么肉啊,酒啊,烟啊,天天猛吃猛造猛抽,结果“富病”找上来了。这就是物极必反。
对中国迅速增长的“生活习惯病”的病情,已在于**预料之中。他说过:“1980年后,当克山病不再危及中国人生命的时候,现代生活习惯病悄悄在中国城乡露面了,其危害会越来越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他又一次开始行动了,就像当年坐着马爬犁进村抢救克山病急型病人一样,又开始进入广大农村,因为他早就说过:“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不过,他不必坐马爬犁,舒适的救护车成了他下乡的交通工具,那是他的日本朋友赞助的。
从1991年到2001年,于**和日本的专家每年用两个月的时间,到黑龙江省的农村进行糖尿病的普查和防治指导,他们已经跑了29个市县了。所需经费由于**的日本朋友吉冈稔教授出资,每年100到120万日元。
走一路,宣传一路。于**告诉朴实的农民,一定注意生活方式的科学,认真防治生活习惯病。否则像克山病大爆发的灾难还会发生,虽然比克山病来的“温柔”,但危害面会更大。
从70岁到80岁,于**院士又走了十年,一直到他83岁一病不起,他再也没能回到他日思夜想的农村,也没能再见到他的亲人——那些和他有深厚感情的农民兄弟姐妹!
我找到了于**院士的最后的一篇文章《预防生活习惯病——从合理膳食、坚持运动、心态平和做起》,发表在2004年9月的一本刊物上。也许这就是于先生给他热爱的人们的“遗嘱”——对中国人最后的衷告。我觉得有责任向亲爱读者如实报告一个老科学家最后的并非多余的话。
于先生告诉我们,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饱食或超饱食时期。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长期处于饥饿的人体对过量能量的处理尚不完善,能量代谢系统也不完备,加上社会进步带来的运动不足及生活节奏加快、心态紧张等,促进了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等生活习惯病的发生。
于先生说,我国生活习惯病的预防就是要按祖先留给我们的传统膳食科学合理地与现代食品融合,要充分开发大豆食品;另一方面,回到农耕、狩猎时代的原点,鼓励人们多步行,坚持运动,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减少应激因素,保持平和心态,控制生活习惯病。
于先生从头说起:人类和其他动物区别的原点就在于两腿步行。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开始农耕也有1万余年了。在数百万年间,人类以采集、渔猎来维持生活,人类历史的99%以上属于农耕狩猎时代。今天,我国农民仍占全国人口的80%。现在,全世界尚有40余万人过着采集渔猎的原始生活,而他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与我们一样,遗传基因密码99、9%也是相同的。因此,现代人体和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的先民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改革开放以来,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社会进步,生产劳动、家务、交通等都变成机械化、电器化了,加上经济发展信息交流的快速,使人
们的运动和活动减少了。同时,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巨大而迅速的改变,尤其在饮食结构方面变化更大。人类文化进步了,人类的适应能力却落后了,也就是说现代生活环境的变化十分剧烈,使数万年缓慢发展的人体进化(生物学进化)无法适应急速发展的文化进步(生态环境变化),因此生活习惯病随之而来。
从健康角度来看,人类解决了饥饿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一些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扭曲,运动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