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最严寒的季节出发,穿过凛冽的寒风,到那雪白血红的岁月里,去寻找一个伟大的灵魂的足迹。
我对着漫天风雪呼喊:
于先生,你在哪里?
风雪说,他刚离去!
我对着苍茫的大地呼喊:
于先生,你在哪里?
大地说,他正在向雪原深处的村落走去……
我找到了,雪原深处一座座崭新的村落,炊烟在新建的房屋上飘荡,家家都装满了富足和希望。老人们说,于教授是来过,那时克山病让我们全村的人走死逃亡所剩无几。他蹲在炕上给为我们打针,嘴对嘴地给我们做人工呼吸。他要不来,我们就全完了。他又帮助我们修房子、建厕所,打扫环境卫生,又让我们喝豆浆、吃豆腐。你看,我们一代人比一代人长得结实,长得健康。克山病早就没了!孩子们说,于爷爷来过,来村里过年,到我们家吃过饭,还和我们在街上扭秧歌。大家说,于教授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盼着他常回来呀!
于**的纪念碑立在老百姓心里,永远不倒。
我看到了大连海边的那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山林,那是一个立志报国的少年的家园,那“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歌声仿佛还可以听见。我在海边寻找着那块礁石,在那黑暗和光明的交割时刻,他坐在那里像“思想者”一样深思,这之后他在这个城市消逝,然后他成了哈尔滨***军营里的军医。
在沈阳原满洲医大现中国医大那老榆树环绕的大操场上,我看到了于**奔跑的身影。在那阶梯式的大教室里,我看到了他专注的目光,手术台奄奄一息的中国病妇,让他从心灵里发出救救中国人的呼喊!校史馆里,有影响他一生的日本老师的照片;“院士榜”上他的名字闪着金光。
于**的光荣,写在母校的历史上。
在中国医学的最高殿堂——北京协和医院,有一个院士说:于先生一生只干一件事,他和同事们战胜了危害一亿多中国人生命的一种病,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一流的医学家。在北京、在沈阳,当年和他一起向克山病开战的专家和官员说,他是靠自己的学术能力和丰富的经验,成了中国防治地方病的“首席科学家”。在那场由***和人民政府领导的让亿万人民脱离贫病交加的命运、真正走向富裕和安康道路的伟大革命中,他是先锋,他名字写在我们的前面。
当我带着对于先生深厚的尊重和他丰富的人生故事,与结束寒假的学生一起走进哈医大被白雪覆盖的校园时,我发现那主楼广场上的松林一片青翠,**旁的柳树的枝条在春风中起舞,花园里桃树和李树的枝头已绽出紫色的花蕾。
踏着春的旋律,我走进那座庙宇式大楼,走进于先生的同事和学生、还有他的亲人的心间。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向我敞开心扉,深情讲述着一个普通人的灿烂人生,一个高尚者的凡人小事。在倾听中,我这
个饱经风霜的记者,竟涌起青春的激情;在倾听中,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作家,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在激动和感动中,我终于为我崇敬和景仰的于先生唱出了一首长歌。
长歌当哭,我为他送上迟到的挽歌。
那就是登载在全省发行量最大的《生活报》(4月20日)上的纪实文学《追寻于**——一位院士和一亿两千四百万人的生命》。其实这时,我只写了这部长篇的“引言”和“第一章”。也许我开创一个边采访边写作纪实文学的先例,因为读者急切地希望读到这位老人的故事。满足读者的需求是作家的责任。
4月28日,在哈尔滨举行的于**事迹报告会上,中共黑龙江省委做出决定,追授于**同志为“全省优秀***”称号,并号召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向于**学习的活动。要深入学习他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忠诚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牢记宗旨、以民为本,诚心诚实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情怀;学习他注重实践、深入调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他勇于担当、刻苦钻研,不断攻艰克难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执着敬业、真抓实干,始终淡泊名利的优良作风。
在这次大会之后,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于**事迹巡回报告团,开始在全省各地市和省属高校报告,所到之处无不掀起多年少有的学习先进人物的热潮。全场的听众跟着报告团成员一起流泪。
一位老人感动了这个北方大省的三千七百万人。
“2010感动龙江人物”的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