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府。-k/u`n.l,u^n.o*i*l,s\.¨c·o+m·
汉中府的情况,并不像蒋应昌所上《汉中府志》中那样,安宁祥和、百废待兴。
这实际上是一块充满绝望的盆地。
暴雨带来的山洪摧毁村庄,汉江涨水冲垮桥梁,从知府蒋应昌到汉中旅军兵,一万余人连成月,脚不沾地到处救人。
烈日洪水,衣裳湿了干、干了湿,让军兵腹背腰间长满疹子、肌肤溃烂,包括应昌与罗才在内,成百上千的人病倒,还要承受大水中兵粮腐烂、铠甲锈蚀、战马倒毙、兵营冲毁、军兵失踪的窘境。
蒋应昌编《汉中府志》,实际上就是其长期巡于河岸,指挥防洪泄涝,导致背后被汗水溻烂溃破,最后被罗汝才绑到瑞王宫强行休息的结果。
而罗汝才本身的情况也没比蒋应昌好到哪儿去,只是其皮糙肉厚爱面子,升任汉中旅帅后常以汉中长官自居,不愿落后于人。
直到实在顶不住,被蒋应昌往死里干的架势吓住,仍不愿投降,这才使了作弊手段,命部下强行将对手捆绑送歇。
他自己又带人在干岸上巡逻两日,这才从城外捡了几个漂亮的小寡妇,带回瑞王宫,以照顾蒋应昌为由,把灾情应对的事务交给汉中旅的副总兵张上选。
罗汝才则在瑞王宫里负责给蒋应昌喂汤换药,开始偷懒儿。
倒也不是罗汝才不把汉中的涝灾当回事,实际上随着他们夜以继日的救灾,汉中涝灾的情况已得到极大遏制。
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元帅府注重军事的权力架构,使汉中旅帅,是汉中府最大的官儿,汉中知府蒋应昌则是他的部下。
一个在信地掌管文书、仓储、工徭、监督等工作的佐贰官。
战乱年代,一个地方不一定需要文官,但必须要有驻军。
元帅府的职官构架也是如此,如果头顶没有大都督,旅帅就是在信地开府建牙、上马管军下马治民的小元帅。
部下病倒了,罗汝才肯定要解衣推食、嘘寒问暖。
至于灾后工作,罗才本来就很怀疑这项工作的正当性。
在他看来,把大元帅交给他的强兵健马,如泥沙般挥洒在救援灾民的危险事务与疏通河流、建造工事的枯燥工作中,是对军队最大的浪费。
只要把内部人心团聚好了,军队就无往不利,军队没有问题,一切就都没有问题,没粮食没兵甲没钱没人,都可以抢他们总能安然度过危机。
但他又很清楚,刘承宗乐于做这样的事。
刘承宗还是个流寇头子的时候,就喜欢以武力仗义行侠,帮助不相干的弱小之辈??他罗汝才,也一样是被刘承宗扶助的弱小之辈。微趣暁税 耕辛罪全
没有当年捂着被艾穆射穿的屁股投奔刘承宗,哪能有今日旅帅之尊位。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并非罗汝才愿意救人,这对他来说,只是为博得大帅好感,投其所好的政治。
不过实际上,尽管蒋应昌和罗汝才在灾情中都吃尽苦头,但他们俩汉中府的军政长官,在对抗涝灾的工作上起到的效果,其实还不如养伤,偷懒之后的张上选。
熟于振兴文教的蒋应昌,仕途活动于旱灾地带,这辈子见的水,没汉中下两天雨来得多。
而曾主持过捣毁韩王宫、洗劫瑞王宫等大型工程,拥有丰富的破坏经验的罗汝才,对于建设,那更是承宗吃亏??闻所未闻。
他俩懂个屁的水患。
俩人绑一块都跟张上选差得远。
人家张上选虽是武将,镇兵湖广副将出身,可是家就住长江流域的经常爆发山洪水患的山区地带。
张上选接手灾后工作,不过几日,就在大水渐退的汉江上搭起浮桥,并着手修复各个支流被冲垮冲烂的桥梁道路,恢复了汉江南北的交通,继而招抚流民,设棚施粥,把灾后重建搞得井井有条。
不过张上选虽然把工作做的很好,却没得到来自长官的夸奖。
因为大元帅刘承宗派来送信的使者来了,是羽林郎王永基,这是原甘肃副总兵王性善的独子。
王永基原本被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