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以及为其父母舅氏修斋诸疏,皆迹涉异端,与青词相类,亦概为削除。重加编次,釐为八卷,用昭鉴古斥邪之训,垂万世立言之准焉。
△《道乡集》四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邹浩撰。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元丰五年进士。官终直龙图阁,赠宝文阁学士。谥曰忠。事迹具《宋史》本传。此集乃其子柄栩所辑。凡诗十四卷、文二十六卷。李纲尝为之序,此本失载。《东都事略》载浩集三十卷。疑此亦后人所分也。浩於元符二年以上疏谏立刘后编管新州。当时已焚毁其稿。徽宗初,蔡京重治浩罪,求其疏不得,仍伪作浩疏宣示之。今集中具载原疏,盖自《徽宗实录》浩传中采出者。又集载疏共四首,而李焘《长编》内尚有元符元年《论执政大臣不和》一疏,不见集中。又论章惇凡四疏,集亦只载其三。而《高俅转官》一制乃存而不删。盖编类之时,蒐采未备,去取亦未尽当也。柄等镂版,宋末已毁。明成化间其裔孙邹量始得内阁抄本。万历中钱塘令邹忠允亦浩之裔,乃再刊行之。王士祯《居易录》称其古诗似白居易,律诗似刘梦得。又称其受学程门,而特嗜禅理,诗文多宗门语。其《括苍易传序》,服膺荆舒之学,亦驳而不醇。
夫浩之大节,可谓不愧师门矣。语言文字,小小异同,未足为累,盖所学在此不在彼也。以是吹求,是亦不揣其本矣。
△《游廌山集》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宋游酢撰。酢字定夫,建阳人。元丰五年进士。建中**初,历官监察御史。
宣和初,终於知濠州。事迹具《宋史道学传》。杨时《龟山集》有酢墓志铭,称所著有《中庸义》一卷、《易说》一卷、《诗二南义》一卷、《论语》、《孟子》杂解各一卷、《文集》十卷。年谱称其“年二十九,录明道先生语。年四十一,录伊川先生语。年四十六,作《论孟杂解》、《中庸义》。年四十七,作《易说》、《诗二南义》”。而不言文集,盖本各为书也。此本首以《论语杂解》、《中庸义》、《孟子杂解》为一卷。次《易说》、《诗二南义》为一卷。次《师语》、《师训》为一卷。次以文七篇、诗十三首,附以墓志、年谱为一卷。又《中庸义》后有《拾遗》。《孟子杂解》仅八条。《诗二南义》仅二条。盖后人掇拾重编,不但非其原本,且并非完书矣。《春日山行》诗中有“风咏舞雩正此日,雪飘伊洛是何年”之句。自用程门立雪故实,似亦不类酢作。以其为宋儒遗书,别无他本,姑录之以备一家焉。
△《西台集》二十卷(永乐**本)
宋毕仲游撰。仲游字公叔,郑州人。同平章事士安之曾孙。与兄仲衍同举进士。历仕州县。元祐初召试学士院,除集贤校理,累迁吏部郎中。后入元祐党籍,终於西京留司御史台,提举鸿庆宫。《宋史》附载入士安传末,叙其事迹颇详。
厉鹗《宋诗纪事》以为士安子者,误也。《东都事略》但称仲游有集行世,不详卷数。《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而晁公武《读书志》则称《西台集》二十卷。
所纪卷目,多寡互殊,传本亦久绝於世。今从《永乐**》各韵中搜辑排比,诗文诸体俱全。似已鲜所遗阙,特未能足五十卷之数。然《宋志》荒谬,多不可凭。
疑“五”字为传写之误。谨仍依《读书志》釐为二十卷,亦几几乎还其旧矣。仲游少负隽名,其试馆职时所与同策问者,乃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诸人,而苏轼独异所作,擢为第一。他日又举以自代,且称其学贯经史,才通世务,文章精丽,议论有馀。原状具见东坡集中。今观其著作,大都雄伟博辨,有珠泉万斛之致。
於轼文轨辙最近。针芥之契,殆由於此。其间如《正统》、《封建》、《郡县》诸议,虽不免稍失之偏驳;而其他论事之作,类皆明白详尽,切中情理,不为浮夸诞谩之谈。盖其学问既有根柢,所从游者如富弼、司马光、欧阳修、范纯仁、范纯粹、刘挚辈,又皆一时名德。渐渍薰陶,故发为文章,具有典则。集中《上苏学士书》,称其“知畏於口,未畏於文”,深戒其以文字贾祸。又《上司马温公书》,称其“欲废新法,而左右皆安石之徒,惧其祸之犹在”。其后悉如所虑。
是其深识远计,尤不可及,固非独文辞之工矣。又《永乐**》有《毕仲衍上编次官制卷目劄子》一道,亦题作《西台集》。考《宋史》载仲衍为官制局检讨,文字千万计,损益删补,曲尽其当。或由仲衍无集,故附入仲游集中欤!今亦并存以备考证。至《开启疏》、《乐词》诸篇,非文章之正体。今以原集所有,姑录存之。而刊本则概从删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