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之明。则瑕瑜不掩,亦不必曲为之讳矣。
△《浮溪集》三十六卷(永乐**本)
宋汪藻撰。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登崇宁二年进士。历官显谟阁大学士、左太中大夫。封新安郡侯。事迹具《宋史文苑传》。藻学问博赡,为南渡后词臣冠冕。其集见於晁公武《读书志》者仅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始载有《浮溪集》六十卷。而赵希弁《读书后志》又增《猥稿外集》一卷、《龙溪文集》六十卷,共一百二十一卷。《宋史艺文志》并著於录。然赵汸跋《罗愿小集》,谓《浮溪》之文,再更变故,失传颇多。则明初已非完帙,其后遂亡佚不存。后有胡尧臣者,别得《浮溪文粹》十五卷,刊行於世。而其原集终不复可见。今检勘《永乐**》所载,视《文粹》所收,不啻倍蓰。虽未必尽符原数,而什可得其六七。统观所作,大抵以俪语为最工。其代言之文,如《隆祐太后手书》、《建炎德音》诸篇,皆明白洞达,曲当情事。诏令所被,无不凄愤激发,天下传诵,以比陆贽。说者谓其著作得体,足以感动人心,实为词令之极则。其他文亦多深醇雅健,追配古人。其诗则得於徐俯,俯得之其舅黄庭坚(见《独醒杂志》),尤具有渊源。孙觌作藻墓志,以大手笔推之,殆非溢美。惟杨万里《诚斋诗话》纪藻与李纲不叶,其草纲罢相制词,至比之驩兜、少正卯,颇为清议所讥。是又名节心术之事,与文章之工拙别为一论者矣。谨采掇编次,依类分排。其有《永乐**》所失载者,即以《文粹》参校补正,考辨异同。厘为三十六卷,庶操觚之士尚得以考见其大略焉。
△《浮溪文粹》十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汪藻撰。明胡尧臣刊。其为何人所编录,则原本不载,他书亦未言及,不可得而复考矣。所载仅诗文八十五篇,未能尽窥全豹。然如洪迈所称《元祐太后手书》“中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数语;又《宋齐愈责词》中“义重於生,虽匹夫不可夺志。士失其守,或一言几於丧邦”数语;又《张邦昌责词》中“虽天夺其衷,坐愚如此。然君异於器,代匮可乎”数语;皆当时所谓四六名篇,脍炙人口者。今并在其中,则采掇菁华,亦已略具。
其去取尚有别裁,故所录大半精腴,颇足以资讽诵。昔欧阳修有《文忠全集》,而又有《欧阳文粹》。黄庭坚有《山谷全集》,而又有《山谷精华录》。谈艺家俱两存不废。今亦用其例,与新编《浮溪集》并著於录,以备参订焉。
△《庄简集》十八卷(永乐**本)
宋李光撰。光有《周易详说》,已著录。其集目载於《绍兴正论》者四十卷,载於《宋史艺文志》者前后集三十卷,载於焦竑《国史经籍志》者二十六卷,错互不合。钱溥《秘阁书目》、叶盛《菉竹堂书目》俱载有《庄简集》八册。是明初尚存。其后散佚,原目多寡,俱无可考证。今从《永乐**》中掇采编次,共诗四百二十五首、词十三首、杂文二百六十五首,厘为十八卷。考王明清《挥麈馀话》,称蔡京既败,攻击者不遗馀力,光独无劾章,坐贬。谢表云:“当垂涕止弯弓之射,人以为狂。然临危多下石之人,臣则不敢。”而集中无此一篇。
又赵甡之《遗史》载光在儋耳,尝赋《东坡六无诗》。今止有《食无肉》、《居无屋》二诗,馀四题亦寻检不获。是佳篇之遗落者已多。然就其存於今者观之,波澜意度,亦约略可睹矣。考光本传,光值国步阽危之时,忠愤激发,所措置悉有成绪。又以争论和议为权相所排,垂老投荒,其节概凛然,宜不可犯。而其诗乃志谐音雅,婉丽多姿。大抵皆托兴深长,不独张淏《云谷杂记》、赵与虤《娱书堂诗话》所举《双雁》一诗、《道中》一诗、《藤州安置赠枢密使臣》一诗为清绝可爱。至所上奏议,如《论守御大计》、《劝车驾亲征》、《戒约烦苛》、《裁减营缮》诸劄子,尤剀切指陈,有裨国是。论梁师成、燕瑛等疏,疾恶如风,俱可想见其丰采。迨过岭以后,与胡铨往还简札甚夥,乃皆醇实和平,绝无幽忧牢落之意。其所养抑又可知矣。名臣著述,幸而获存。虽残章賸句,固当以鸿宝视之也。
△《忠正德文集》十卷(永乐**本)
宋赵鼎撰。鼎字元镇,号
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累官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卒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谥忠简。
事迹具《宋史》本传。初,绍兴五年,鼎监修神、哲二宗实录成,高宗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之,因以名集。史称其为文浑然天成,凡军国机事,多其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