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为诗三卷、内外制四卷、杂文五卷。其间如必大原序所举《清江引》、《大堤曲》诸诗,皆不复存。然约略卷帙,似尚得十之六七。其诗源出苏氏,故才气颇为纵横。其杂文亦多驯雅,而制诰诸作,尤有体裁。其他所纪朝廷典故,与《宋史》往往异同。如《地理志》谓南渡有淮平无盱眙,而集中有《向子固知盱眙**官制》。《职官志》载政和七年易观察留后为承宣使,而集中《赐董先辞免新除承宣使恩命不允诏》,有“顷因留务之职,易以使名”之语。知承宣使之名乃始於绍兴不始於政和。又如《选举志》不载绍兴二十六年戒谕科举事。《张纲传》不载纲参知政事。《陈康伯传》不载其居馆职之类。皆可据以订讹补阙。惟所行秦桧制词,语多溢量。至称其“道义接丘、轲之传,勋名真伊、吕之佐”,尤为谬妄。史称其於权臣用事之时,能雍容逊避以保名节,颇著微词。其指此类欤?是则白璧之瑕矣。
△《筠溪集》二十四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李弥逊撰。弥逊字似之,连江人,居於吴县。大观三年上舍第一。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任户部侍郎。以争和议忤秦桧,乞归。事迹具《宋史》本传。是集首有楼钥序,称其“归隐西山十六年,不复有仕宦意。咏诗自娱,笔力愈伟”。
《朱子语录》称“李弥逊亦一好前辈”。又尝跋其《宿观妙堂诗》后,亦倾倒甚至。盖其人其文,俱卓然足以自立者也。旧本原题《筠溪集》。筠溪者,其归连江时所居之地,弥逊以自号,因以名集。集中有《筠溪图跋》,叙其始末甚明。
《宋史艺文志》载弥逊集二十四卷,亦名曰《筠溪》,可以互证。此本题曰《竹溪集》。考诸家著录,皆无此名,知为传写之误。今仍改题曰《筠溪集》,以复其旧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