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周以劾周延儒下狱,渊与宗周不相识,上书救之。逮治拷掠几殆,卒抗词不挠。既而延儒败,流寇逼京师,始有诏赦出,而城已陷。会吴麟徵殉节死,渊与相善,乃乘间护其丧以归。时马士英乱政,又拟具疏劾之,未及上而南都破,乃函葬其母,自经而死,事迹附见《明史刘宗周传》。柴绍炳《省轩集》载其始末甚详,乾隆乙未,赐谥忠节。是集为其友陈确,吴蕃昌所编。卷一为《问学录》,卷二为《传习录》,皆与宗周讲学之语。盖渊初上书时,尚未被罪,故得与宗周同舟南归,因而受业。后周延儒欲罗织吴麟徵,乃票严旨,遣缇骑追摄赴京。此皆其上书以后,未逮以前所记也。三卷为奏疏书札,其《劾马士英疏》,仅残稿半篇,以福王时已就擒,而辍笔未竟也。四卷为诗及所记吴麟徵殉节事实及祭文,而终以《自警条规》十六条。附录一卷,则刘宗周疏及所作别渊序、赠渊诗,而以谈迁等所作“小传”缀其后焉。
△《徵古堂类稿》十八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明陈文涛撰。文涛字涛生,广济人。是集凡论六卷,《经解》二卷,《史议》二卷,《子略》一卷,《书序》、《传记》、《志林》各一卷,诗二卷。前有《自序》及《徵古堂书目》,序列生平著述凡七十五卷,谓诸书编辑成帙,赀贫务谬,不能悉以问世,仅梓其略云云。即四卷至十一卷是也。
△《黉中草》一卷、《蜀中草》一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董应扬撰。应扬字于廷,武进人,官翰林院待诏。《黉中草》乃其司铎铜陵时所作,《蜀中草》乃其蜀闱分校时所作。《自序》谓,五载署铜,一朝聘蜀是也。其诗寄托颇浅,往往牵率成篇。
△《采芝堂集》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周益祥撰。益祥字履吉,侯官人,崇祯末贡生。所著有《潜颍》、《鹿草》、《摭星》、《锦囊》等集,此乃合编之本,中间《木钺》一卷,杂记时事,意取警世而颇失之俚;诗则有意奇放,纵笔挥洒,不复裁以古法也。
△《西溪百咏》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释大善撰。大善号虚闻道人,其始末未详。以其诗考之,盖崇祯初人也。
西溪在武林西北钦贤乡,宋高宗欲都其地。后卜迁凤凰山。在南渡时,梵刹甚盛,宋人旧有《西溪百咏》,此复追咏古迹,每题七律一首,凡百首,《拾遗》五首,又附《福胜庵》八咏,《曲水庵》八咏,《梅花十绝》於末。
△《石屋山居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题曰石屋禅师撰,不著其名。《明史艺文志》、《浙江通志》,亦不载其目。诗中有“吾家住在霅溪西”之语,盖明代湖州僧也。是集前为山居各体诗,后附偈颂九十首,首署参学门人至柔编,新安吴明春校正。其诗不脱释家语录之气,不足以接迹吟坛。
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
○别集类存目八△《燕香斋文集》四卷、《诗集》六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刘馀祐撰。馀祐字申徵,号玉吾,又号“燕香居士”,宛平人。其自称滨宛者,先世滨州人也。前明万历丙辰进士,官兵部左侍郎;入国朝,官至户部尚书。是集为其子芳喆所编。每篇之末,皆有评语,如坊刻时文之式。后附《馀祐行略》,犹前人所有之例。至附以其妻之“行略”、其父母之“墓志”,则非古法矣。
△《金文通集》二十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国朝金之俊撰。之俊字岂凡,吴江人。前明万历己未进士,入国朝,官至中和殿大学士,文通其谥也。之俊为茅坤之外孙,故其文摹仿唐、宋,一遵坤法;又与陈名夏相善,凡有所作,大抵名夏定之,见於《自序》甚详。
△《灌研斋集》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李元鼎撰。元鼎字梅公,吉水人。前明天启壬戌进士,入国朝,官至兵部左侍郎。所著诗文凡三十卷,统名之曰《石园集》。此集杂文四卷,乃其中之一种也。其曰“灌研斋”者,陆廷灿《南邨笔记》称,元鼎家有古研,五瓣如梅花,质如黄玉,相传为灌婴庙瓦,故以名斋,因以名集。考曾敏行《独醒杂志》,称赣之雩都尉厅后,旧有灌婴庙,临其池上,庙毁,瓴甓堕池中,岁年不可计矣,因刀镊工取半瓦以为砺石,人见而异之,遂求其瓦为研,於是有“灌瓦”之名云云。则亦非元鼎之创目也。
△《用六集》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刁包撰。包有《易酌》,已著录。是集包所手编,自谓有得於《易》,故取永贞之义,以“用六”为名,其中如《寄魏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