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无僧家蔬筍气。故李邺嗣《序》曰:“非有人作序,几不知为曲录座上人也。”馀姚黄宗羲,称其五律上入王、孟之室,次不落犬复以下,则似稍过矣。
△《南耕草堂诗稿》(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曹亮武撰。亮武字渭公,号南耕,宜兴人。其填词有名於时,诗不多见。
此集乃其读书庐山时所作,凡一百八首,题曰第二集;后又附以《甲子岁诗》十八首,题曰第三集;盖残阙不完之稿也。集中有谢文德翼作《诗序诗》,而集首只有蒋超、陈维崧“二序”,德翼《序》,当在第一集内,今佚之也。
△《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约》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黄宗羲撰。宗羲有《周易象数论》,已著录。其所作古文,旧有《南雷文案》、《吾悔》、《撰杖》、《吾山》等集,晚年手自删削,名曰《文定》,后更刊存四卷,故名曰《文约》云。
△《紫峰集》十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杜越撰。越字君异,号紫峰,容城人。前明诸生,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以老疾,未及赴试而罢。是集,乃其门人杨湛等所编,凡诗四卷,诗馀附焉,杂文共十卷。越受业於定兴鹿善继,平生惟以砥砺行谊,讲明道学为事,故乡里推为耆宿,而文章则非所长。湛等所编,既多录应酬代笔之作,又不甚谙体例,其杂录中有《龙王庙募缘》一篇,乃七言古诗,而编於文中,其所作祠联、壁联、书斋联,一一备载,尤为冗杂。《玉山雅集》载联额,别自有义,非此之谓也。
△《白茅堂集》四十六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国朝顾景星撰。景星有《黄公说字》,已著录。景星著述甚富。初有《童子集》三卷,《愿学集》八卷,《书目》十卷,皆崇祯壬午以前作,明末毁於寇。
《顾氏列传》十五卷,《阮嗣宗咏怀诗注》二卷,《李长吉诗注》四卷,《读史集论》九卷,《贉池录》一百十八卷,《南渡集》、《来耕集》共七十三卷,皆崇祯癸未以后作;康熙丙午毁於火,仅《南渡》、《来耕》二集,存十之三四,乙酉、丙戌之间,又有《登楼集》、《避地泖淀集》亦皆散佚。是集,为其子畅所辑,而其子昌编次音释之。凡赋骚一卷,乐府一卷,诗二十二卷,文二十卷。
景星记诵淹博,才气尤纵横不羁,诗文雄赡,亦一时之霸才;而细大不捐,榛楛勿翦,其后人收拾遗稿,又不甚别裁,傅毅之不能自休,陆机之才多为患,殆俱有焉。
△《溉堂前集》九卷、《续集》六卷、《后集》六卷、《诗馀》二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枝蔚撰。枝蔚字豹人,三原人。康熙己未,举博学宏词,以老病不能入试,授中书舍人,罢归。枝蔚於甲申闯贼乱时,曾结里中少年杀贼,失足堕土坎中,幸不死。后至广陵学贾,三置千金,既而僦居董相祠,扃户读书,刻意为歌诗。此集题曰《溉堂》,即所僦居处也。前集十卷,各以体分,续集六卷,则起康熙丙午止戊午;后集六卷,起己未还山以后迄丙寅。皆编年为次。诗馀则以“小令”、“中调”为一卷。“长调”为一卷,枝蔚在当时名甚重,然诗本秦声,多激壮之词。大抵如昔人评苏轼词,如“铜将军、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也。
△《五公山人集》十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王馀祐撰。馀祐本姓宓,先世为王氏,后因不复改,字申之,一字介祺,直隶新城人。明末避乱易州五公山,因号“五公山人”。后流寓献县,子孙遂为献县人。馀祐在前明为诸生,受知於桐城左光斗,故喜谈气节。其学则出自容城孙奇逢、定兴杜越,以砥砺品行,讲求经济为主,故立身孤介刻苦,有古独行之风;然恒以谈兵说剑为事,又精於技击,喜通任侠,不甚循儒者绳墨。其诗文亦皆不入格,考证尤疏。如谓西洋呼“月”为“老瓦”,杜诗“莫笑田家老瓦盆”,即月盆也;如月琴、月台之类取其形似,按欧逻巴人,至明万历间利玛窦,始入中国,杜甫何自识其译语?又谓古诗“为乐当及时,焉能待来滋。”“滋”为草名,又名“繁缕”易於滋长,即藤也。按古诗本作“来兹”,字本《吕氏春秋》,“今兹”、“来兹”,犹“今年”、“明年”,高诱注甚明。馀祐殆见误本古诗,“兹”字加水,因生曲说。又题《鸂水亭印薮》,称本《说文正讹》、《玉篇》诸书,周伯琦《六书正讹》,论虽偏僻,犹是篆体,顾野王、孙强之《玉篇》则全是隶书,何与摹印之事,亦太不详检矣。
△《二曲集》二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