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稻草了。
…………………………………………………………
而此刻,拂袖离去的李牧之,步履沉重地踏入了陆婉婉所居的院落。
他方才在盛怒之下抛出的狠话,绝非仅仅是一时激愤的恫吓。
一股从未有过的、更换侯府继承人的冰冷念头,已如藤蔓般在他心中悄然滋生、缠绕。
在此之前,李念安远在上京,李牧之虽知此子或有顽劣之处,却万未料到其纨绔之性、是非不分竟已到了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
以李念安这般心性,若日后承袭侯爵之位,绝非侯府之幸,反是招灾惹祸的根苗!
老侯爷膝下,并非仅有李牧之一子。
当年老侯爷虽不沉溺女色,然除嫡子李牧之外,尚有两名庶出之子。
只是这两位庶弟才干平平,既无经天纬地之才,亦无勇冠三军之勇,难当大任。
分家之后,便倚仗侯府余荫,在上京城中经营几处产业,做个富贵闲人,日子倒也安逸。
然李牧之却风闻,这两位庶弟膝下的几个侄儿,虽较李念安年幼几岁,却在读书进学与习武强身上展现出不俗天赋,颇显峥嵘。
所幸苍天未予其修行灵根,断绝了仙途之望。
若非如此,以老侯爷对家族未来的深谋远虑,恐怕早已动了易储之心!
李牧之心如明镜。
老侯爷之所以至今仍将李念安置于继承人之位,其中考量,泰半在于其母柳清雅与那位拜入玉清仙门的十六公主之间,那份或许尚存、或许缥缈的旧日情谊。
十六公主虽已斩断尘缘,然其终究尚在人世,万一他日忆起故人,念及柳清雅,这份情谊便是无价之资。
故此,在亲见李念安之前,李牧之一直认定此子地位稳若磐石,无可动摇。
然而,此番长亭相聚,亲眼目睹李念安种种不堪之后,一个冰冷的念头便如附骨之疽,盘桓不去:
此子若再不严加管束,及时纠其劣性,假以时日,必为侯府招致滔天巨祸!
李念安尚未抵达长亭县之际,李牧之确曾真心实意地视其为侯府未来的承祧之人。
正因这份期许,他不惜倾尽多年积攒的人情与颜面,耗费巨大心力,为李念安延请了两位德高望重、足以荫庇后人的名师。
其本意,乃是希冀嫡子能承袭家业,光耀门楣。
未曾想,李念安性情顽劣,行止无状,竟至于接连气走了两位尊师,生生断送了这千载难逢的机缘与父辈苦心铺就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