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世界简史 > 第二十八章 佛祖乔达摩

第二十八章 佛祖乔达摩

在印度,人们一直深信:苦行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和能力。所谓苦行,即指不吃饭、不睡觉、自我磨炼等一系列行为。为了验证这种理论,乔达摩便带着一直跟随自己修行的五个弟子,一起来到了深山密林之中,开始禁食和苦修。他响亮的名声很快便传播开了。然而,他却觉得这种苦行并没有让他获得任何的真理。一天,尽管身体十分虚弱,但他还是走来走去,苦苦思索着。突然,他倒了下来,不省人事了。待他苏醒过来,他猛然醒悟:用这种苦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是十分荒谬的。

从此,他开始正常饮食,不再苦行。这使得跟随他修行的弟子们感到大为惊恐。这时候,乔达摩才意识到,人类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和

健全的心智才能更好地追求真理。在当时的印度,他的这一观点无疑被视为妄语邪说,所以,他的门徒都离开了他,怏怏不乐地回到了贝拿勒斯。乔达摩没有因此而放弃,开始独自一人求索真理之路。

然而,一旦遇到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时,仅凭其一人之力去解决,其进度就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了。在没找到完全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在灵光突现之前,人们往往察觉不到其实正越来越接近答案。当时乔达摩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一天,他正坐在河边一棵大树下吃东西,恍惚间他突然感觉到自己的脑海中涌现出一种思绪,使得他彻底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据说,他在河边没日没夜地思索着,最后终于站了起来,将其领悟到的生命真谛传播给众人。

他来到贝拿勒斯,招来那些曾离他而去的弟子,向他们讲授自己领悟的新学说。在贝拿勒斯皇家鹿园里,他建了一座小房子用于栖身,又开办了学校,向更多寻求真知的人传道解惑。

乔达摩的教学是从其自身感受的一个问题开始的:“作为一个幸运的年轻人,为什么我感觉不到百分之百的快乐?”这是一个自省的问题。这一问题,与泰勒斯及赫拉克利特在对宇宙问题的研究上,那种所表现出来的坦率无我的外在求知欲以及同样无我的希伯来先知对希伯来人心智的教化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这位印度导师,不仅没有忘却自我,还专注于自我和毁灭自我的探索。在他看来,人类一切苦难的根源就是自身的贪欲,假如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他将能避免经历悲惨的命运,否则他的一生将注定是一个悲剧。

根据乔达摩传道的教义所说,人类的贪欲大致有三类,而且都十分邪恶。第一类是,食欲、贪欲以及其他一切感官欲望;第二类是,个人的、利己的

、不想死的欲望;第三类是,追求功名利禄及诸如此类的欲望。乔达摩认为,人们只有彻底挣脱这些欲望的束缚,才能真正逃离人生的苦恼和一切痛苦。当人们杜绝了这些欲望之后,其自我也自然而然消失了,心灵将获得宁静,就能达到至善的涅槃境界了。

这便是乔达摩传道的要旨—一种微妙的形而上学的教义。希腊人的教义是教导人们要勇敢无畏地去探求真理,希伯来人的教义则是劝诫人们要敬畏上帝,施行正义,这两种教义都很容易让人明白其宗旨。但是乔达摩教义却明显与它们不同,他的教义更加玄妙难懂,就连乔达摩的亲传弟子也常常无法悟透其真正的含义。所以,当乔达摩个人的影响力消退之后,他的教义常被曲解传播,并被视为异端邪说。在印度,人们广泛相信,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位智者降临人间,他便是神灵佛陀的化身。乔达摩的弟子宣称,乔达摩就是佛陀,而且也是最后的佛陀。不过,还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乔达摩自己到底有没有接受这个尊号。在他涅槃之前,印度就已经开始盛传他的神奇传说了。比起道德说教来,人们更乐意相信传奇故事,所以乔达摩便被神化了。

乔达摩祖师的确给这个世界带来很多实质性的东西。对芸芸众生来说,如果涅槃的想象力过于深不可测,印度人把乔达摩平凡的生活编织成神话的冲动过于强烈的话,我们最起码从他的教义中悟出了乔达摩所宣扬的“八正道”,即人生八大正道的真正的含义: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在没有贪嗔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合理地做出决定)、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从事正当的职业)、正精神(精神上要向善)、正念(正确的欲念)以及正定。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