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香书小说 > 世界简史 > 第三十章 中国的两位伟大导师

第三十章 中国的两位伟大导师

公元前6世纪,是人类走向青春期的美好时代。就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历史上两位伟大的导师,他们便是孔子和老子。

本书写到这里,我们还没详细谈过中国古代的历史,这是因为我们至今对它仍不是很了解。我们期待正在崛起的中国探险家和考古学家,能像欧洲人在上一个世纪探究自己的历史所做的那样,可以完整地勾勒出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原始文明孕育于大河流域,出自原始的日石文化。与苏美尔、古埃及文明一样,中国的原始文明也具有日石文化的一般特征。他们的生活以庙宇为中心,君王和祭司在神庙中主持季节性的血祭仪式。至于他们的城市生活,应该与六七千年前的苏美尔人、古埃及人以及和一千多年前中美洲的玛雅人,十分相似。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以活人献祭的情况,那么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有历史记载之前他们就已经改用牲畜来祭祀了。中国人很早就已经开始使用象形文字了,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

事实上,与欧洲和西亚的原始文明经常遭遇沙漠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的骚扰一样,原始的中国文明也不断遭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这些游牧民族在语言上、生活上均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中有匈奴人、蒙古人、鞑靼人以及***。就像北欧和中亚的日耳曼人一样,他们也不断地变化,分化、组合、重组,但这种变化多是指称谓上的变化,其本质却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与日耳曼人相比,这些蒙古系的游牧民族拥有马匹的时间要早很多,而且他们似乎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经从阿尔泰山一带发现了铁。和西方的游牧民族一样

,这些东方的游牧民族也曾经多次获得政治上的统一,成为某些文明定居点的征服者、统治者和复兴者。

正如欧洲和西亚的文明不是日耳曼人和闪米特人的文明,中国的原始文明也应该不是蒙古人的文明。中国的早期文明极有可能是浅黑人种的文明,在这一点上,其与最早的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达罗毗荼人的文明是一样的。根据史料记载,中国文明从一开始就呈现出融合和征服之景象。不管怎样,我们发现中国早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了诸侯国和城邦国家,它们彼此之间有着某种默契,最终形成一个没有什么凝聚力的联盟,并定时向他们所敬畏的天子朝贡。

公元前1125年,周朝取代商朝,成为新的统治王朝。周朝的统治尽管显得有些松弛,但国家基本还是统一的,而且这种状态一直维持到古埃及的托勒密和印度的阿育王的王朝时期仍没有改变。在周朝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逐渐出现了分裂的局面。于外,位于周朝北面的匈奴人,不断南侵周朝,并且还建立了他们的属国;于内,周朝各诸侯国纷纷割据,不再向周天子进贡。一位中国历史界的权威曾说过,到公元前6世纪,中国实际上已经分裂为几百个独立政权了。这一历史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尽管当时是一个诸侯混战的时代,但中国的文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发展,相反,还显示出更加繁荣的发展势头,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如果进一步了解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也有自己的雅典、米利都、帕加马和马其顿。然而有关这些方面的历史,我们知道的

并不多,所以无法整理出一条完整连贯的线索,所以只能做一个大致的说明。

或许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更能激发人们的智慧,世界上的许多智者都是在纷乱年代中走入人们视线的,如犹太人在遭到亡国劫掠后出现了先知,希腊在分裂中产生了哲学家,而中国也在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中涌现了一大批的先哲和贤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孔子和老子。

孔子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曾在鲁国当过官。可能是在某种与希腊人的冲动相似的情绪的影响下,孔子创立了一所学校,传授人知识,探究更深层次的知识文化。当时中国“礼崩乐坏” 的社会现实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和教育思想,建设一个更好的国家,给百姓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他周游列国,希望能寻找到一位支持他的诸侯。然而,他的希望落空了,虽然他一度找到了这样的诸侯,但是他们往往因为谗言而拒绝了他。有趣的是,在一个半世纪之后,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做过同样的事儿,不过柏拉图的运气要好得多,其最终被西西里岛叙拉古国王迪奥尼修斯聘为顾问。

最终,孔子在怀才不遇的心情下去世了。他曾十分遗憾地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在其迟暮失意之时,孔子大概没有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