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教会为了确保自己在***国家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而不断进行斗争,不过其却在斗争中表现出一个巨大的弱点,那便是教皇选举制。
一位教皇,如果他想要统治整个***世界,并且让各***国家保持秩序与和平—为了实现这些野心,那么他必须制定一个强大、稳固、持久的方针政策。所以,教皇的首要素质应该是年富力强;其次,每一任教皇都应该拥有一位能够与其探讨各项教会政策的继承者;再次,教皇选举的形式与过程必须是清晰明朗的、固定不变的和没有争议的。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此理想状态相差甚远。在选举教皇时,对于谁才具有投票选举资格这一项并没有明文规定,甚至连神圣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是否具有发言权也不清楚。为此,伟大的政治家兼教皇希尔德布兰德(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公元1073—1085年),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去规范这一选举制度。他将选举权限限定在****之列,而皇帝不具选举权也没有发言权,只对教会提交的公文决议做例行的批准便可。不过,他却没有对确立继承人的问题做任何规定,从而导致****为讨论继承人的问题而争论不休,使得教皇之位空置了一年多的时间。
我们不难发现,16世纪以前的教皇选举并不严谨,而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为选举教皇而发生争执的现象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过,有时甚至会出现两个或是更多人都自称教皇。每当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教会就会屈尊去请皇帝或是其他局外人来调停此事。而且,任何一位教皇,不管其是否伟大,在死去时总会留下一大堆问题。他一死,教会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往往会乱成一锅粥。有时,继位者是前任的对头,所以一上任便大肆诋毁、破坏前任的功绩;有时,继位者是一位耄耋老人,是早就徘徊于墓旁的人了,一般无所作为。
教皇机构中的这些弱点,让英格兰的诺曼系统治者、德意志王侯、法国国王和法兰西系的国王们,找到了可乘之机。他们用尽一切手段去干预教皇的选举,都想着将对自己有利的人推上罗马拉特兰教堂的教皇之位。教皇在欧洲事务中所起到的作用越大、地位越重要,各国国王与王侯之间的这种干预和争夺就越厉害。这也就难怪大多数教皇都是软弱无能之辈了。相反,如果教皇中突然出现一位富有才学的、胆略过人的教皇,倒是颇令人感到惊讶!
事实上,这一时期就出现了一位精力旺盛且颇有趣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公元1198—1216年在位)。英诺森三世非常幸运,当上教皇时尚未年满38岁。当上教皇之后,英诺森三世和他的继承者们不断与那位更有意思的人物进行着激烈的较量,这位人物便是被誉为“世界奇才”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弗里德里希国王与罗马教会的较量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最后,弗里德里希不但被罗马教会给打败了,而且他所建立的王朝也遭到了摧毁,不过他却也让罗马教会和教皇威望扫地,导致教会和教皇势力不断走向腐朽衰败。
弗里德里希的父亲是德意志皇帝亨利六世,母亲则是西西里诺曼王罗杰一世的女儿。1198年,弗里德里希只有4岁,但就在这一年他继承了外祖父的王国—西西里王国,教皇英诺森三世做了他的监护人。当时,西西里刚被诺曼人占领,宫廷中有一半人都是东方人,其中大部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阿拉伯人。弗里德里希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不仅接受了这些人的共同教育,而且深受其影响。毫无疑问,这些人无不倾尽全力地想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结果,弗里德里希既能够用***的观点去窥视***,又能用***的思想去观察***教。然而,这种双重教育却令弗里德里希萌生了一种想法,而这一想法在当时那个宗教信仰至上的年代是十分可怕的,即他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欺骗。他甚至公开发表自己的想法,他的这些亵渎神灵的、悖教的言论都被记录了下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弗里德里希发现了自己与监护人英诺森三世开始有了冲突和对立,英诺森三世对他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且,当弗里德里希继承皇位时,教皇还以各种条件对此事横加干涉,如教皇要求弗里德里希镇压德意志的异教,放弃对西西里与南意大利的继承权。事实上,教皇之所以提出这些要求,无非是弗里德里希的强大力量令他感到害怕。此外,德意志的主教们还要求免除他们的各种赋税。对于这些要求,弗里德里希都满口答应了,不过他却没打算要履行自己的承诺。曾经,教皇因一己之私,唆使法兰西国王在法国发动了一场战争,用残酷血腥的方式来镇压沃尔多派。这时,教皇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