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南方军队在人数和资源上都处于弱势地位,但是他们的统帅却是能力出众的李将军。而联邦军队虽然在人数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却面临着缺少优秀指挥官的尴尬,统帅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直到由谢尔曼和格兰特接过北方军队的指挥权,北方军队才打败了衣衫褴褛且早已疲惫不堪的南方军队。公元1**4年10月,谢尔曼带领着一支北方军队,突破南方军队左翼,从田纳西州经佐治亚州直抵海岸,穿过南部联邦,然后北上越过南北卡罗莱纳州,直击南方军队的后方。而此时,南方李将军的部队正被格兰特牵制在里士满附近,直到北方另一将领谢尔曼到来。公元1**5年4月9日,李将军和他的部队在阿波马托克斯投降。之后不到一个月,南方军队的残余部队纷纷投降,南方联盟解体。
对于美国人民而言,这一场持续4年的战争给他们的精神与肉体都带来了极大的折磨。此时,人们极为重视州的自治,而北方却强制南方废除奴隶制。因此,在边境州里,兄弟或父子都可能因为主张不同而加入两个对立的军队之中。北方人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义的,然而许多人却认为北方的主张和行为并不代表完美的正义。面对这样的混乱局势,林肯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他坚持统一并保持持久的和平,反对分裂和对立;他坚持废除奴隶制。
在南北战争的初级阶段,北方的议会和军队将领们要求在短期内解放南方的黑奴,却遭到了林
肯的反对,由此使得这些人从狂热的情绪中清醒过来。林肯主张解放奴隶需有步骤地进行,并且还要对奴隶主做出相应的补偿。公元1**5年1月,时机已经成熟,议会提出了一个宪法修正案,要求永久性地废除奴隶制。当该修正案由各州通过时,战争已经结束。
公元1**2年到1**3年,战争进入了双方僵持的阶段。战争初期人们所拥有的热情,此时已经渐渐退去,人们开始对战争产生了极度的厌倦与憎恶情绪。林肯发现,自己周围充斥着叛徒、被撤了职的将军、心怀不轨的政治掮客等;而身后则是极度疲惫的美国人民,他们都在质疑这一场战争;位于前线的则是暮气沉沉的军队和庸庸碌碌的将领。就连一直带给他最大安慰的里士满的杰斐逊·戴维斯的境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而就在这一关键时刻,英国政府却给南方联邦提供了海上支援,允许三艘快速私掠船在英国下水并配备人员,从而把美国的海上船只赶走。在这三艘船中,其中“阿拉巴马”号令人印象最深刻。而此时,驻扎在墨西哥的法军则肆意践踏美国的“门罗主义”。里士满方面于是提出了一个微妙的停战建议,提议美国暂时停止内战,相关问题留待以后处理,南北双方先联起手来一起对付在墨西哥的法**队。但是,林肯却坚持除非让联邦一方拥有最高统帅权,否则他将不考虑南方的这一建议,因为他认为美国只能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的两部分来反抗法**队。
在充满挫折、失败、疲劳的漫长岁月中,在弥漫着绝望和分裂的气氛下,林肯始终将美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他自始至终都坚持着美国统一,从未动摇过。每当无事可做的时候,林肯总是静静地坐在白宫里,一动也不动,就好像是一座刚毅的雕像。有时候,他也会说一些笑话,或是说一些有趣的事儿,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
终于,林肯的****获得了胜利。在南方投降的第二天,他进入里士满,接受李将军的投降。林肯回到***之后,于4月11日发表了最后的公开演说,主题是《两方和解与在战败诸州重建忠实****的问题》。4月14日的晚上,林肯到***的福特剧院看表演,正当他坐在看台上观看演出时,突然脑后中了一枪,当场身亡。凶手是一个叫布恩的演员,因对林肯的政治主张不满,所以便溜进包厢行刺林肯。不过,林肯的事业已经完成,联邦和美国已经得救了。
这场南北战争刚打起来的时候,美国还没有修建通往太平洋海岸的铁路,但战争结束之后,铁路便像蔓藤一般在美国土地上四处蔓延。如今,疆域辽阔的美国,因为有了铁路,变成一个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无法分割的统一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