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印象很深。
黄埔军校在民国时期是一块金字招牌,毕业之后大部分军官生被分配到当时作为党军的第一军担任基层军官,另一部分虽然同样是军官身份,但是却在政府任职。
还有一部分是自主择业,实际上是去地方军阀的部队中发展力量,然后逐渐壮大国民革命军的武装力量。
杜玉明与旅长在军校毕业之前,就一起参加过敢死队的夺城行动,后来中山先生在北平重病,还曾作为代表去北平转交仲恺先生书信,从而受到了汪兆铭的召见。
当时,国民政府中汪、廖、胡都是接替中山先生的有力人选,蒋某人只是一个跟在后边的小老弟,杜玉明自然还谈不上是蒋某人的嫡系。
谁承想后来蒋某人依靠黄埔学生军掌握了军权,从而弯道超车,这让一干在政府图谋大业的国民政府元老措手不及。
杜玉明是黄埔一期,而周维国是黄埔三期,还得管杜玉明叫一声学长,但是杜玉明在从北平南下之后,不小心被孙传芳的稽查队抓住,在监狱里关了一段时间。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杜玉明比同期毕业生慢了一步,反观周维国一毕业就进入部队担任连长,后来教导二师组建又调过去担任营长,反倒是压了杜玉明一头。
回归正题,蒋某人对周维国担任第14集团军总**并无意见,随即就让军政部下发了晋升命令。
无论是蒋某人还是钱大均,都没有将第14集团军入缅作战与帮八路军解围联系起来,最多只是认为卫长官想要召集旧部。
至于第14集团军调走会不会影响陕北的局势,蒋某人反倒是不担心,总之八路军是不敢主动挑起事端,只要时机合适,大可将远征军调到陕北。
命令一经下达,很快就传到了西按行营,诸多同仁对周维国晋升集团军总**皆道恭喜,但是说到出国作战,这些人却是为洪水猛兽。
在自己国家作战,打了败仗大不了还能跑,可是到了缅甸作战,身处陌生环境往哪跑都跑不明白,弄不好就在异国他乡为国捐躯,这也是大多数国军将领的想法。
此外,周维国调走之后,空出来的位置自然会有人补上,所以身边的同仁多有喜色,反观胡棕南却是一脸的苦大仇深。
“玉林,你我兄弟情同手足,今你南下,兄奈之若何!”
无怪胡棕南发愁,自从胡棕南担任西按行营主任之后,已经不再是单单的军事将领,重心逐渐向行政上转移,第34集团军的日常军务则是由周维国代为主持。
现在周维国走了,胡棕南如同被卸掉了一只臂膀,本就难以在对付八路军方面有所建树,以后的只会更难。
(本章完)